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64篇
  免费   8524篇
  国内免费   5607篇
电工技术   3926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9859篇
化学工业   12536篇
金属工艺   6657篇
机械仪表   5504篇
建筑科学   18879篇
矿业工程   3510篇
能源动力   2366篇
轻工业   4807篇
水利工程   2373篇
石油天然气   4329篇
武器工业   966篇
无线电   73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315篇
冶金工业   3567篇
原子能技术   573篇
自动化技术   9001篇
  2024年   250篇
  2023年   1269篇
  2022年   2304篇
  2021年   2747篇
  2020年   2766篇
  2019年   2297篇
  2018年   2124篇
  2017年   2679篇
  2016年   2850篇
  2015年   3102篇
  2014年   5603篇
  2013年   4814篇
  2012年   6379篇
  2011年   7088篇
  2010年   5466篇
  2009年   5958篇
  2008年   5377篇
  2007年   6424篇
  2006年   5866篇
  2005年   5089篇
  2004年   4215篇
  2003年   3772篇
  2002年   3199篇
  2001年   2693篇
  2000年   2278篇
  1999年   1911篇
  1998年   1487篇
  1997年   1267篇
  1996年   953篇
  1995年   830篇
  1994年   775篇
  1993年   499篇
  1992年   466篇
  1991年   376篇
  1990年   314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162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66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65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3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11篇
  195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Approaches to design of zirconia pillared clays via control of the properties of pillaring species in solutions were elaborate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pillars and Pt + Cu active components fixed at these nanoparticles were shown to determin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illared clays in NOx selective reduction by hydrocarbons in the oxygen excess.  相似文献   
992.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的腐植物质(HS)有多种化学反应能力,诸如矿物质的风化、养分的生物有效利用和污染物的迁移等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能力。腐植物质的反应性取决于其官能团的化学特性与微观结构,同时又受到周围环境及介质组分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腐植物质在水、土壤中的结构、构象以及聚集过程,文中描述了以伯明翰东北部庙宇(TNB)的样本,按离子或非离子的黄腐酸分子结构建模研究的过程。该理论研究结果和黄腐酸的溶解度(偶极矩)、电子和振动光谱等一些实验研究的结果能很好的吻合。其中水分子的存在对静电有很大的稳定作用,并且随着离子化程度的增加,这种作用变得更强。在真空中,由于氢键和非键力相互作用增加,未离子化的聚集体比单体更稳定。因此,随着黄腐酸分子的离子化,聚集作用将不再发生。在溶液中,黄腐酸的浓度是聚集的关键因素。若当量浓度太低,含有两个黄腐酸的系统就不可能发生聚集,但是随着当量浓度的提高,系统中聚集体的数量也将上升,情况就发生改变。离子态是聚集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离子态的黄腐酸分子有着更高的负电荷,而这会增强能量势垒,阻碍由布朗运动引起的黄腐酸分子的相互接近。  相似文献   
993.
合成二种双邻位甲基取代的聚芳醚酮类聚合物,聚芳醚酮醚酮酮(DM-PEKEKK)和聚芳醚酮酮醚酮酮(DM-PEKKEKK),用FT-IR、1H NMR、DSC、WAXD、TG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较之于未取代的PEKEKK和PEKKEKK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溶解性能大幅度提高,热分解温度有所下降,但均在450℃以上.  相似文献   
994.
二郎山滑坡坡脚挡墙破坏及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岳建伟  王全才  潘登 《人民长江》2017,48(15):71-75
二郎山1号滑坡位于龙胆溪左岸,滑坡前缘采用了坡脚挡墙防冲刷工程,10 a之后位于龙胆溪凹岸部分坡脚挡墙破坏。针对坡脚挡墙破坏形成的原因,对比分析了目前常用冲刷防护结构的局限性,提出了采用台坎式挡墙新组合结构进行修复,组合结构主要由挡土墙、墙底抗滑键、墙脚台坎以及耐磨肋组成。介绍了组合结构设计计算方法,并通过造价分析说明台坎式挡墙结构与其它防冲刷相比在经济上具有明显优越性,可为其它同类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采用经典酸化-乙醚萃取法制备Keggin结构的磷钨杂多酸,在前期优化实验基础上,制备规模放大20倍进行工艺研究,以考察放大效应.实验得到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钨酸钠250 g,磷酸氢二钠40 g,加酸量为160 mL,在85 ℃的温度下反应2.5 h,磷钨酸的收率达到89.3%.并运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DSC)和Hammett指示剂法对最佳工艺制得的磷钨杂多酸进行了结构表征和酸性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产品是Keggin结构且具有很强的酸性;以混合二元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酯化率为衡量标准对催化剂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其对酯化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放大后无明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996.
基于1H NMR测定和基团贡献法预测石油馏分的热化学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两种原油 2 0个石油馏分的1H NMR谱和氢、碳元素含量等结构参数 ,以及馏分的燃烧焓、蒸发焓等热化学性质 .假设每个石油馏分仅由CH3 、CH2 、CH、ACH和C这 5种简单基团构成 ,基于1H NMR测定和元素分析结果解出石油馏分平均分子结构中的基团数目 ,再用纯有机物的基团贡献法预测石油馏分的燃烧焓、蒸发焓 ,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97.
陈虎  许兴友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化学试剂》2005,27(10):607-609
合成了过渡金属元素Cu与1,10-邻菲啉的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组成为[Cu(phen)3](ClO4)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配合物中金属离子Cu2+处于N6的配位环境,配位构型为六配位的拉长八面体。  相似文献   
998.
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纳米CoYxFe2-xO4铁氧体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CoYxFe2-xO4(x=0.0,0.1,0.2,0.3)铁氧体纳米粉末,并在不同温度下对样品进行了热处理.利用热重/差热综合分析仪及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样品的热反应过程.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样品的结构、晶粒尺寸和磁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经自燃烧和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粉末样品都具有尖晶石结构,晶粒尺寸为10~22 nm之间,存在亚铁磁性.随着稀土钇掺杂量的增加,晶格常数呈现变小趋势,晶粒尺寸减小,矫顽力增大,比饱和磁化强度减小,样品形成单相尖晶石结构能力变弱.经过热处理后,样品的晶格常数、晶粒尺寸、比饱和磁化强度增加,而矫顽力先增后减.  相似文献   
999.
就近年来国内聚酰胺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相容性、流变行为、力学性质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The relation between porous structur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 and the capacitance of its interface with an electrolyte is discussed. It is shown that, in an electric double-layer, the contribution of pseudocapacitive charge accumulation is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position of Fermi level in the carbonaceous material and depends on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ions in the electolytic solution. The sizes of the pores in which the processes of capacitive and pseudocapacitive charge accumulation dominate are determine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processes taking place on the nanoporous carbon|electrolyte interface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recognize the intercalative nature of pseudocapacity and to find the criterion of its manifestation in the form of the formation of a continuous series of stable valency ph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