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73篇
  免费   4264篇
  国内免费   3826篇
电工技术   2961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674篇
化学工业   4564篇
金属工艺   710篇
机械仪表   3104篇
建筑科学   1149篇
矿业工程   865篇
能源动力   931篇
轻工业   4253篇
水利工程   548篇
石油天然气   759篇
武器工业   1207篇
无线电   1569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85篇
冶金工业   1480篇
原子能技术   245篇
自动化技术   3831篇
  2024年   304篇
  2023年   1164篇
  2022年   1193篇
  2021年   1326篇
  2020年   1233篇
  2019年   1371篇
  2018年   758篇
  2017年   1218篇
  2016年   1381篇
  2015年   1556篇
  2014年   2663篇
  2013年   2209篇
  2012年   2526篇
  2011年   2522篇
  2010年   2104篇
  2009年   2185篇
  2008年   2548篇
  2007年   2297篇
  2006年   1909篇
  2005年   1740篇
  2004年   1591篇
  2003年   1525篇
  2002年   1189篇
  2001年   1087篇
  2000年   905篇
  1999年   843篇
  1998年   788篇
  1997年   788篇
  1996年   732篇
  1995年   696篇
  1994年   605篇
  1993年   593篇
  1992年   538篇
  1991年   512篇
  1990年   468篇
  1989年   466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针对高速数据传输稳定性较低、多源数据传输过程非线性干扰较大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红外通信技术与适配器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使用系统高速数据采集层的多个高速适配器,完成各待采对象的高速信号数据采集,将其通过通信层的通信接口上传到红外通信模块,利用该模块将所得信号数据复原成真实数据后并传送到服务层,该层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块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融合接收到的全部数据,同时采用展示层的液晶显示模块,呈现完整的高速数据采集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不同信号数据长度下,均能以较高采样速率完成不同类型数据的精确采集;该系统能保证各通信信道在不同通信距离下的高速数据传输稳定性,且所得高速数据融合结果能清晰、完整地呈现全部高速数据采集结果。  相似文献   
992.
传统跳频(FH)通信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截获概率低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军民领域。针对检测传统跳频的手段越来越成熟,信息易被截获的问题,该文借鉴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框架,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分数阶傅里叶变换(DFrFT)的时宽与起始频率跳变的分数阶跳频(FrFT-FH-VTFB)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系统框架,实现信息隐蔽传输的同时,通过DFrFT的工程实现规避传统跳频工程应用中跳速受频率合成器限制的问题。该系统通过两组不同伪随机序列选取时宽与起始频率跳变的Chirp基信号,实现系统参数的多维变换,打破系统的周期特性。此外,建立了系统发送与接收两端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系统在白噪声信道下的理论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所设计的系统有较好的抗衰落性能;且功率谱淹没在噪声之下,时频域特征无明显周期特性,有较好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993.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模块失效主要由温度因素诱发。为提高功率模块可靠性,RC热阻抗模型被提出用于实时预测芯片结温。随着功率密度的提高,模块横向扩散愈发明显,多芯片热耦合效应愈加突出,导致传统RC模型会引入较大误差。文中针对RC模型精准度不足进行改进,揭示热扩散角取决于热流密度的物理内涵,结合多层封装结构下的傅里叶级数解析热流模型,建立一维RC热网络与三维热流物理场的本质联系,构造计及多芯片热路耦合的扩散角热网络,较为准确地描述多芯片结温动态特性,揭示热扩散与热耦合效应对芯片温度场形成的规律。与其他传统热扩散角模型相比,所提出方法的结温计算结果准确度最高。最后以型号SEMi X603GB12E4p模块为例,针对提出的物理模型进行验证,仿真与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模型能够表征不同工况条件下功率模块的热过程,验证了所提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误差小于4%,且验证了所提模型较不计及热耦合模型精度提高了16.72%。  相似文献   
994.
导叶波动对抽蓄机组低水头空载稳定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蓄电站低水头工况下空载不稳定是影响机组并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针对水泵水轮机空载状态下导叶波动速率对机组空载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探究。建立白莲河电站全流道系统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采用动网格技术联合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defined functions,UDF)编程算法实现空载导叶波动及不同波动速度的对比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降低导叶的波动速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转轮力矩的波动以及降低流体的压力脉动,其中导叶波动速度的降低对活动导叶间流态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可以消除一些附加的频率脉动,该附加脉动是促进功率失衡的原因之一,在导叶波动速度超过0.0044rad/s时产生,并且只存在于水流未到达转轮区的区域;因此调速器在空载工况运行时,在总调节时间不超过需求时间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导叶波动速度降低,从而增强机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5.
在多泥沙河流运行的水轮机,经常受到严重的泥沙磨损危害,机组的检修周期及运行寿命普遍较低。特别是对于高水头低出力要求的水轮机,机组磨损情况往往更为严重。为提高机组的抗磨损性能,水力设计阶段需专门考虑降低流道流速进而提高抗磨损性能的方法。本文以木扎提河三级水电站小水轮机的设计为例,综合考虑易磨损部位的相对流速及机组水力性能,确定了适用于高水头小流量多泥沙电站的水轮机水力设计策略。研究表明常规降低转速的方法对转轮及导叶出口流速、密封间隙内流动均有显著影响,转速降低的程度应通过流场对比分析合理确定。在高水头电站导叶尾部磨损更为严重,通过采取增大分度圆、优化导叶翼型及相对位置等可有效降低导叶后相对流速。采用长短叶片转轮,可大大降低转轮内部流速,提高在高含沙条件下机组的抗磨损性能,提升水轮机的运行稳定性及安全使用寿命。本文的研究可为多泥沙电站的水轮机设计策略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96.
选取不同运行年限的动车组车顶绝缘子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憎水性分析(接触角法)、傅里叶红外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绝缘子的憎水性下降迅速,但下降趋势逐年减缓,顶部伞裙的憎水性普遍低于中部伞裙与底部伞裙,这与FTIR分析的绝缘子中Si-CH3含量变化趋势吻合。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绝缘子表面形貌变化明显,服役6年的动车组绝缘子已与110 kV输电网中服役15~19年的绝缘子微观形貌相似,这是动车组绝缘子憎水性老化速度快于输电网绝缘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烘焙类产品多使用镍铬合金丝加热管,发热慢,烤制效果一般.石墨材料升温快、波长短,可以从热源本身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控制压延工艺得到厚度170μm~200μm的石墨片材,然后结合理论计算制备了7.94Ω~9.26Ω的石墨电阻,最后通过优化封装、气体填充工艺得到的石墨加热管发热更快、红外辐射波长与食物更加匹配,使烤箱烤制时间缩短30%左右,且食物色泽、气味更好.  相似文献   
998.
在测量电机转子侧感应电压时,使用示波器自带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功能,可简化计算过程,便于进行谐波分析。但在实验过程中,理论值与实际测量值往往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提出了一种计算示波器测量数值与理论模型数值误差的方法。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并计算得出理论值,再将有限元计算结果通过MATLAB软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与示波器运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平均误差。  相似文献   
999.
快速傅里叶变换 (FFT)因原理简单、容易实现而成为电力谐波检测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但 FFT 存在频谱 泄漏和栅栏效应,影响谐波检测的准确度.首先从加窗函数和插值算法两方面对电力谐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余弦窗、优化窗、卷积窗和插值算法的原理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窗函数与插值算法有利于提高电力谐波分析的精度,进一步验证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窗函数与插值函数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感应电机运行中的噪声问题,通过对一台160 kW潜水感应电机进行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计算,结合解析法对径向电磁力的阶次和频率进行探究,分析了电机气隙中径向电磁力波的时空特性,并通过声学仿真进行了噪声的相关计算。考虑径向电磁力的二维傅里叶分解得到的结果和机壳模型模态的阶次与频率,分析说明了噪声的来源,提出可通过如调整电机机壳散热片数等方式改变电机模态在阶次与频率上的分布或降低机壳振动系数实现噪声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