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94篇
  免费   4049篇
  国内免费   2075篇
电工技术   180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553篇
化学工业   12781篇
金属工艺   976篇
机械仪表   2610篇
建筑科学   774篇
矿业工程   869篇
能源动力   2148篇
轻工业   10559篇
水利工程   268篇
石油天然气   19500篇
武器工业   65篇
无线电   3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51篇
冶金工业   821篇
原子能技术   54篇
自动化技术   663篇
  2024年   204篇
  2023年   633篇
  2022年   1249篇
  2021年   1579篇
  2020年   1667篇
  2019年   1711篇
  2018年   1404篇
  2017年   1767篇
  2016年   1923篇
  2015年   1753篇
  2014年   2856篇
  2013年   3191篇
  2012年   3489篇
  2011年   3618篇
  2010年   2582篇
  2009年   2400篇
  2008年   2133篇
  2007年   2777篇
  2006年   3019篇
  2005年   2670篇
  2004年   2362篇
  2003年   2205篇
  2002年   1936篇
  2001年   1624篇
  2000年   1445篇
  1999年   1200篇
  1998年   977篇
  1997年   835篇
  1996年   659篇
  1995年   510篇
  1994年   395篇
  1993年   258篇
  1992年   238篇
  1991年   189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51年   5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实验考察了胜利孤东稠油井下催化水热裂解和乳化/催化水热裂解降黏效果。所用催化剂为水溶性铁镍钒体系,Fe3+∶Ni2+∶VO4+=5∶1∶1,100 g稠油与30 g 0.5%催化剂水溶液在240℃反应24小时。原始黏度(50℃)11.0和8.36 Pa.s的两种稠油裂解并静置除水后,黏度降低76.2%和75.6%,室温放置60天后降黏率下降小于3个百分点,气相色谱显示裂解后轻组分明显增加,红外光谱显示稠油组分发生脱羧反应且芳环数减少。讨论了稠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机理。所用化学助剂JN-A在油水中均可溶,耐温达250℃,耐矿化度达50 g/L,其水溶液以30∶100的质量比与稠油混合时形成低黏度的O/W乳状液。当水相含1.0%JN-A和0.5%催化剂时,两种稠油水热裂解后的反应混合物为O/W乳状液,黏度仅为319和309 mPa.s,静置除水后的稠油降黏率增加到86.5%和87.3%,其中的轻组分含量进一步增加。该井下乳化/催化水热裂解复合降黏法成功地用于孤东两口蒸汽吞吐井,稠油井作业后初期采出的原油黏度由~9 Pa.s降低到1 Pa.s左右,随采油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约50天后超过4Pa.s。图2表6参5。  相似文献   
102.
从汽车内燃机润滑油的性能和质量与设计制造技术。环保,节能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国内外汽车内燃机润滑油性能和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我国汽车内燃机润滑油性能和质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3.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胜坨油田沙二段1砂层组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处在沉积旋回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非均质性弱,纵向剩余油分布差别小;流动单元G以细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边部及边缘相内侧,非均质性最弱,水淹较均匀,高含水期仍有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流动单元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上部,分布于浊流边缘相的外侧,非均质性较强,是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流动单元P以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细、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的顶部及底部,分布浊流相与湖相的交界部位,非均质性强,极容易形成剩余油,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较难开发,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行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孟强  庄传晶  冯耀荣  姜焕勇 《焊管》2006,29(3):18-21
环焊缝强度匹配是天然气管道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问题.介绍了焊接接头匹配性的概念,阐述了不等强匹配对长输管道极限载荷、韧性、残余应力、缺陷容限等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长输管道环焊缝强度匹配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5.
郭毅  白海琴  王峰  杨利生 《特种油气藏》2006,13(6):20-21,28
在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地层不整合的成因、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的意义、油气成藏模式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岩性配置关系对油气运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在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已发现的不整合油藏的特征分析,总结了该区不整合油藏的分布特征及成藏规律,对下步在该区开展不整合油藏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6.
107.
稠油油藏污染井产能模型及压裂增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稠油油藏压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工方法和技术上,产能预测仍然使用达西流模型。笔者基于稠油的非牛顿特性,考虑流体的启动压力梯度,推导出了稠油储层污染前后的垂直井产能预测模型,以及污染井压裂前后的产能模型。分析了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参数对产能模型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非牛顿性越强,影响就越明显。计算表明,无论是稠油油藏还是普通油藏,压裂增产是很明显的,但经验公式增产更明显,这说明了对稠油油藏非牛顿因素的影响是存在的。稠油油藏污染井压裂增产模型为稠油油藏的污染井压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套保稠油油田火烧油层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火烧油层的筛选标准、实际地质条件及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入手,对该油田火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套保油田进行火烧总体上是可行的,在实际火烧时应避开底水的影响,火烧区域应选在构造高部位或仅烧其主力层。  相似文献   
109.
Logistic模型的改进及在油藏可采储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油气藏未来的经济可采储量,依据油气藏随开发必然要经历产量递减和生产收支平衡的实际。利用Logistic模型中技术可采储量、产量与时间的相互关系,经推导和改进后,再结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的废弃产油量,预测油气藏的有效生产时间及其经济可呆储量。实践证实,改进后的Logistic模型预测结果更符合油气藏的生产实际,能为油气藏的储量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魏海 《中国海洋平台》2006,21(4):46-49,32
通过多年在蓬莱19-3油田FPSO和渤中25-1油田FPSO设备维护和管理的经历,从船体、上部模块、单点系泊等方面,对这两艘FPSO上的一些系统和设备在设计方面各自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