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23篇
机械仪表   4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9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NKC-9为催化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为助催化剂,使用低浓度双氧水与甲酸原位反应生成过氧甲酸(PA);以PA为氧化剂、玉米原油为原料合成环氧玉米油。考察了EDTA-Na2、NKC-9、双氧水、甲酸溶液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EDTA-Na2、NKC-9、双氧水、甲酸溶液的用量分别为玉米原油质量的0.01%、13%、110%、17%,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6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环氧玉米油的环氧值达到6.49%,环氧率为85.85%,未反应率为2.83%,开环率为11.32%;与传统硫酸催化工艺相比,使用NKC-9催化产品的环氧率比硫酸催化高,并且开环率低约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22.
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NKC-9为催化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为助催化剂,使用低浓度双氧水与甲酸原位反应生成过氧甲酸(PA);以PA为氧化剂、玉米原油为原料合成环氧玉米油。考察了EDTA-Na2、NKC-9、双氧水、甲酸溶液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EDTA-Na2、NKC-9、双氧水、甲酸溶液的用量分别为玉米原油质量的0.01%、13%、110%、17%,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6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环氧玉米油的环氧值达到6.49%,环氧率为85.85%,未反应率为2.83%,开环率为11.32%;与传统硫酸催化工艺相比,使用NKC-9催化产品的环氧率比硫酸催化高,并且开环率低约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23.
利用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米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玉米油加热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此过程中检测并鉴定了5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醛(21种)、酮(8种)、醇(9种)、呋喃(3种)、酸和酯(共8种)和芳香族的化合物(3种)。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形成温度。结果表明,温度对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和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在30~100℃的低温范围内,玉米油的风味成分主要由C6~C10挥发性醛类和醇类组成;温度超过100℃,特别是在150℃时,形成了许多长碳链的醛类和醇类、呋喃类、酸类、酯类,从120℃到150℃,大多数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在加热过程中都较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224.
水酶法提取玉米胚油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用水酶法从玉米胚中提油的工艺及其加工参数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将玉米胚浸泡于 0 .5mol/L、pH 4的柠檬酸缓冲液中 ,经 10 0℃ ,4 0min热处理 ,添加 2 % (质量分数 )的纤维素酶 ,反应 7h ,清油提取率为 78.72 % ,总油提取率为 88.18% .  相似文献   
225.
为给玉米油的精准适度精炼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探究兼顾植物甾醇保留的玉米油水化脱胶工艺,以玉米原油为原料,以植物甾醇和磷脂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玉米油水化脱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水化脱胶条件为脱胶温度58℃、加水量4.38%、脱胶时间55 min,在此条件下脱胶油中的磷脂含量为0.76 mg/g,脱胶率为92.95%,植物甾醇含量为1 239.00 mg/100 g,植物甾醇保留率为83.35%。  相似文献   
226.
《中外食品》王袁姬我国盛产玉米并是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玉米中的胚芽是极其重要的油料资源,据介绍其含油率高达36%-47%。近十年来,我国玉米油产量直线上升,2010年达86.2万吨,已占全国食用植物油总量的38‰由此可见.充分利用玉米胚芽资源增产油脂是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27.
主要阐述了水酶法提取玉米油的生产工艺及原理,该工艺提取的玉米油更营养健康和绿色安全,回收的(水解)蛋白粉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也是该技术的一大亮点。水酶法提取玉米油节省了设备投资,降低了能源消耗,废弃物易于处理,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228.
《饮食科学》2012,(6):56-59
高手档案网名:木棉厨龄:三年,擅长中式菜肴、小吃及烘焙面包职业:美食自由撰稿人,曾受邀在北京生活频道的美食节目中展示厨艺,更有多篇美食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杂志、报纸。  相似文献   
229.
探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P)在热处理后(HMP)作为一种新型微胶囊的壳材料,在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共存下,采用超声复凝聚法对玉米油进行微胶囊化,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2.5%,HMP含量3.0%,玉米油含量30%时,乳液粒径小而均匀,乳化稳定性高。壳聚糖含量为1.2%、海藻酸钠和壳聚糖质量比1:1、氯化钙浓度为5.0%时,通过超声复凝聚法得到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8.74±2.60μm,包封率为82.59%±1.44%;微胶囊具有不规则形状和起伏的表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因静电结合作用,与HMP共同构成了微胶囊致密的外壳;DSC结果显示HMP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HMP微胶囊显著降低了贮存过程中油脂的POV值与TBA值,有效延缓了玉米油的氧化速度;HMP微胶囊在整个模拟消化阶段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量为92.67%,且在肠消化阶段释放更多的FFA,表明微胶囊化对芯材的释放起到了缓释作用。这项研究显示,HMP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复合后,是可以用于微胶囊制备及保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30.
《中外食品工业》2010,(2):70-70
2009年11月19日,国内首个世界级植物甾醇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此次国际性研讨会的召开可谓是继植物甾醇在2007年被卫生部评为“新资源食品”后在中国普及发展的又一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