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设计了一套棒材在线计数系统,其中的预处理区、计数丝杠、光电传感器以及同步落料机构解决了棒材排列不均匀、计数精度低、无法自动分离等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棒材的在线自动计数。  相似文献   
52.
谢晓辉  陈为坚 《现代电子技术》2012,35(18):139-141,145
为了协助医生进行培训和手术前演习,设计出一套虚拟关节内窥镜手术训练系统来模拟手术操作过程。采用各种电子传感器和机械相结合的办法,形成球杆式的手术训练设备,利用STM32微处理器的强大处理功能制作硬件系统,结合上位机3Dmax制作的三维软件环境,生成整套系统。最终设计出一套关节内窥镜训练系统来模拟手术环境,并配合电脑三维软件虚拟来整个手术过程。整套训练系统操作灵活简便,能够满足新手医生训练做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53.
赵亚妮 《上海纺织科技》2012,40(2):47-49,57
从光电检测技术的原理出发,介绍了应用在大容量棉纤维长度测试系统中的长度测试模块的原理、组成及各部分的设计,利用光电技术设计的长度测试模块把基于棉纤维的长度参量变化转化为对光传输路径上光强度的调制,通过光电接收器将这个光调制信号,即棉纤维的长度变化信号检测出来。样机实验表明,这一方法测试结果与传统测试结果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在0.93以上,测试速度快,系统的线性度、灵敏度、信噪比等都能满足棉纤维性能测试仪的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
由OLED和PDUBAT构成的光学双稳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以Al/Alq3/TPD/ITO/玻璃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OLED)为负载器件,以光电双基区晶体管(PDUBAT)型硅光电负阻器件为驱动器件而构成的光学双稳态反相器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输出光强-输入光强光 学 双稳态特 性曲线,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5.
Composition engineering, with its advantages to effectively tune semiconductor properties by regulating chemical stoichiometry, is a proven strategy to boost the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ABX3 perovskite photoelectronic devices. Compared with its counterpart polycrystalline perovskite film, single crystalline is the ideal model for exploring its fundamental scientific issues. In this review, a critical overview of recent advances of the growth strategies,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of multicomponent perovskite single crystals (SCs) is presented. First, the underlying advantages of composition engineering of perovskite SCs are discussed and then the different composition tun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A-site, B-site, X-site, and simultaneous A- and X-site engineering,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Subsequently, the benefits of composition engineering are highlighted for optimizing photovoltaic and photoelectronic devices. Lastly, controversies and remaining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osition engineering of perovskite SCs are discussed and a brief perspective regarding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is field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