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86篇
  免费   9143篇
  国内免费   7201篇
电工技术   8816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0947篇
化学工业   15735篇
金属工艺   11361篇
机械仪表   9565篇
建筑科学   11386篇
矿业工程   4128篇
能源动力   6168篇
轻工业   7615篇
水利工程   2577篇
石油天然气   5935篇
武器工业   1502篇
无线电   1040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960篇
冶金工业   7396篇
原子能技术   1256篇
自动化技术   15073篇
  2024年   1167篇
  2023年   4248篇
  2022年   4078篇
  2021年   4721篇
  2020年   4104篇
  2019年   4443篇
  2018年   2128篇
  2017年   3136篇
  2016年   3606篇
  2015年   4281篇
  2014年   7916篇
  2013年   6395篇
  2012年   7381篇
  2011年   7523篇
  2010年   6489篇
  2009年   6770篇
  2008年   7067篇
  2007年   6501篇
  2006年   5530篇
  2005年   5290篇
  2004年   4948篇
  2003年   4134篇
  2002年   3488篇
  2001年   3285篇
  2000年   2782篇
  1999年   2482篇
  1998年   2259篇
  1997年   2229篇
  1996年   1939篇
  1995年   1852篇
  1994年   1633篇
  1993年   1443篇
  1992年   1362篇
  1991年   1295篇
  1990年   1161篇
  1989年   1173篇
  1988年   227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3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在应用临床药品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作为较为严重的一种不良反应,热原的产生和许多因素有关,为了使药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必须要全面把控药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对热原加强控制。如果热原没有控制好,会严重影响药品的质量,所以控制热原质量成为当前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加强药品生产过程中热原管理,制定改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药品中的热原水平,让药品更安全、更具有市场竞争力。首先对药品生产热原的研究现状及性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热原的检测方法以及热原管理的要点,最后提出了药品生产热原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42.
针对三维模型装配时存在的多接口连接方式,提出一种多装配接口的三维装配模型检索方法.首先对三维装配模型进行属性邻接图的表达,并根据装配体零件之间的接口配合关系定义共轭子图;然后针对装配模型构成的图集进行图顶点的序列化,降低顶点匹配过程中的遍历次数;在此基础上,将装配模型的检索转化成查找符合共轭子图的属性邻接图,通过装配模型属性邻接图的图集进行模型检索;最后对频繁子图挖掘方法进行改进,提取出满足多装配接口的三维装配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多装配接口的三维装配模型检索,可以提取出设计人员所需的三维模型,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43.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异丙醇铝(AIP)为单一铝源,无水乙醇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聚合物模板,并添加浓盐酸作为催化剂和胶溶剂,制备均一稳定的前驱体纺丝液,再结合静电纺丝与高温煅烧技术制备了Al_2O_3纤维毛毡,用其作为支撑材料吸附月桂酸-棕榈酸(LA-PA)二元脂肪酸低共熔物制备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BET比表面积分析仪等手段研究样品的表观形貌与晶型结构。结果表明:经吸附后制得的LA-PA/Al_2O_3复合定形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形貌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导率及自组装热性能测试仪对制备的LA-PA/Al_2O_3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及热能储存/释放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和较好的相变焓值,拓宽了复合定形相变材料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4.
45.
在公共卫生等应用领域,经常会同时出现零观测值、一观测值较多的情况. 为更好地拟合这类数据,采用0?1膨胀负二项分布及其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在数据扩充基础上,结合Pólya?Gamma潜变量对模型参数进行贝叶斯推断. 最后,对我国湖北省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死亡数据集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0?1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能够达到更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严寒地区贯通空间温湿度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连续实测,分析了供暖前后,太阳辐射、建筑开口、供暖等因素对贯通空间热湿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差异。结果表明供暖前贯通空间受到太阳辐射、建筑开口的影响较大,温湿度波动明显;供暖期间受供暖因素影响,温差波动不稳定但幅度小。水平方向上非供暖期最大温差为2℃,供暖期最大温差为8℃;垂直方向上非供暖期的最大温差为3℃,供暖期最大温差为7℃。  相似文献   
47.
48.
为探究[Zr_(0.73)(Cu_(0.59)Ni_(0.41))_(0.27)]_(87)Al_(13)非晶合金的热塑性成形性能以及绘制其对应的热加工图谱,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压缩实验机对该非晶合金进行不同参数下的热模拟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在压缩过程中变形行为由牛顿流变演变为非牛顿流变;同时,过高或过低的热加工温度均能导致合金晶化;进一步对数据分析得到该合金在不同热塑性成形参数下的功率耗散图与流变失稳图,并绘制出相应的热加工谱图,谱图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在温度为420与430℃、应变速率为10~(-3) s~(-1)时具有较高功率耗散系数且没有失稳区域,因此,合金可选的热塑性加工参数为温度420~430℃,应变速率10~(-3) s~(-1)。  相似文献   
49.
条形码识别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智能物流包裹分拣领域。该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条形码检测、矫正和译码。目前条形码检测和译码技术较为成熟,而在条形码倾斜矫正技术上研究效果一般。为提升条形码矫正效果,设计一种矫正算法。先对条形码倾斜程度进行分类,再进行角度回归,有效降低条形码矫正任务难度;并将该算法与单阶段检测器融合构成多任务目标检测算法,协同促进发挥检测和矫正的作用。实验表明:余弦距离角度损失函数更加适合角度回归任务,针对条形码倾斜程度分类有助于提升条形码矫正效果。与其他相关算法对比,该算法在矫正准确率、实际译码率和速度上均取得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50.
Replacement of precious single metal catalysts with cost-effective, highly-dispersed composite catalysts for catalytic hydrothermal conversion of residue holds tremendous promise for the residue upgrading technologies. Organic metals were added to the feed as the oil-soluble precursors, and transformed into the catalytic active phases in this work.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composite catalysts had been investigated by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efficient in the catalytic hydrothermal conversion of both model compound and residue. Increased metal dispersion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wo metals played indispensable roles in such catalytic system.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test conditions in the article, the catalyst ha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when the mass ratio of molybdenum to iron was 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