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0篇
  免费   1273篇
  国内免费   1117篇
电工技术   234篇
综合类   724篇
化学工业   225篇
金属工艺   34篇
机械仪表   219篇
建筑科学   50篇
矿业工程   45篇
能源动力   155篇
轻工业   33篇
水利工程   166篇
石油天然气   22篇
武器工业   34篇
无线电   2597篇
一般工业技术   422篇
冶金工业   28篇
原子能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610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457篇
  2014年   628篇
  2013年   681篇
  2012年   719篇
  2011年   822篇
  2010年   678篇
  2009年   739篇
  2008年   757篇
  2007年   776篇
  2006年   604篇
  2005年   526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ODV的本地修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由本地修复算法,将修复尽量限制在断链的局部范围内,减少了修复时间和降低路由维护的开销, 且不用考虑失效链路在整个路由上的相对位置,均可对其进行修复,提高了处理失效链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仿真表明,这种新的路由本地修复算法明显地提高了网络多方面的性能.  相似文献   
92.
无线传感器网络多路径路由协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目前存在的多径路由协议特点及核心路由机制基础上,总结了多路径路由协议的特征,并对不同的多路径路由相关项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多路径路由的研究思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3.
对Ad hoc网络各种路由协议进行仿真评估,分析它们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不同度量的相对性能,是了解与学习路由协议性能的重要手段.目前的度量标准主要集中在吞吐量、延时、抖动、丢包率等QoS因子或路由负载、寻路时间等外部特性上,还没有以Ad hoc网络系统本身的连通度作为度量标准进行仿真,评价各种路由协议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对于同一网络系统连通度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基于能量模型、节点密度、停留时间及移动速率四种约束条件对MANET提出的四种路由协议进行了关于网络连通度的仿真与评估,给出了这方面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94.
提出了一种在无线自组网络中建立多个连通支配集,使其分时共同承担网络中继传输的方法,以防止部分节点被过度消耗,维持网络中能量消耗的平衡.仿真实验表明,基于多个连通支配集的路由方法可有效防止部分节点被过度消耗、维护网络的能量消耗平衡、延长网络的寿命.  相似文献   
95.
基于LIP和RSC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超立方体网络单播容错路由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容纳指数级的错误节点,而且算法效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96.
传统的逆向路径转发的路由效率是O(N),基于事件空间划分的贪婪路由技术将效率提高到O(N1/d).在此基础上,采用祖先队列的路由数据结构,建立虚拟层叠网络中不同路由域之间的相邻关系,并通过祖先队列记录域间代理的相邻关系,实现了分层分路由域的代理之间的分级跨跳路由,称为Spanhop路由.通过性能分析表明,使用该路由算法,路由的平均路径减少到O(ln N),同时取消了事件空间维度d对路由效率的影响.这种方法通过增加少量的存储代价,提高了在大规模的面向广域网的发布订阅系统当中的路由效率.  相似文献   
97.
路径长度受限的随机需求VRP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给出了路径长度受限的随机需求VRP问题的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在不允许部分服务和仅能服务失败一次的策略下设计了一个启发式算法。该算法以离散优化中广泛应用的扫描算法为基础生成服务的一个初始可行方案,然后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改进得到近似最优解。对需求为二项分布的50个结点、1个服务中心的问题进行了数值试验,数值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求解路径长度受限的随机需求VRP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8.
基于能量优化的LEACH路由协议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LEACH路由算法中簇头选举随机性和簇头与基站直接通信导致能量消耗过快且不平衡的特点,提出新的改进算法,以达到降低能耗目的。在改进算法中,簇头剩余能量高于网络平均能量。根据簇头节点与基站的相对位置划分不同区域,簇头节点发送数据采用多跳方式,避免簇头节点能量消耗过快,达到平衡网络能量消耗的目的。仿真表明,通过改进簇头选举条件和采用多跳路由的方式,即使在数据通信量增加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延长网络通信时间。  相似文献   
99.
ZigBee is the primary standard solu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mplementing the 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AODV) protocol in the network layer and supported by the standard IEEE 802.15.4.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mesh topologies and the crit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when AODV is execut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protocol.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packet overhead required to carry out route creation. To perform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to be able to implement AODV in a real network, a new metric is proposed herein. This metric uses fuzzy logic to help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e fuzzy routine is to determine, during the route‐discovery process, the best node to forward request/reply packets, with the aim of reducing packet overhead and energy consumption. Moreover, minor changes are also added to the discovery procedure of AODV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ute‐creation process. This intelligent version of AODV has provided promis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greatl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packets required, with the consequent energy saving while selecting the best nodes to be part of the routes.  相似文献   
100.
Geographic routing protocols use location information when they need to route packets. In the meantime, location information are maintained by location-based services provided by network nodes in a distributed manner. Routing and location services are very related but are used separately. Therefore, the overhead of the location-based service is not considered when we evaluate the geographic routing overhead. Our aim is to combine routing protocols with location-based services in order to reduce communication establishment latency and routing overhe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