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3篇
  免费   530篇
  国内免费   165篇
电工技术   61篇
综合类   384篇
化学工业   1173篇
金属工艺   157篇
机械仪表   83篇
建筑科学   330篇
矿业工程   220篇
能源动力   61篇
轻工业   1700篇
水利工程   320篇
石油天然气   57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19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07篇
冶金工业   305篇
原子能技术   27篇
自动化技术   10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301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以赤泥固废为原料,采用酸解-碱沉淀法制备了赤泥粉体催化剂,并提出一种将催化剂直接喷入SNCR尾气中的除氨工艺,考察了催化剂加入点温度、空速、NH3浓度及水蒸气对氨去除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催化过程具有很高的活性和N2的选择性,450℃以上NH3的转化率可达100%,同时在400~500℃间,N2的选择性高于80%,达到了很好的除氨效果;在500℃,空速为3×106~6×106 h-1之间时,出口NH3浓度均为0;此工艺对于逃逸NH3浓度的适用性较强,入口[NH3] = 50×10-6~1000×10-6 mol/L范围内均可完全脱除,且具有一定的抗水能力。通过一系列表征发现,该种方法制备的赤泥催化剂不仅消除了原始固废的强碱性,还提高了其表面酸性,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孔容和丰富的表面微观结构,使NH3的吸附及活化反应能力大大增加;该催化剂过程遵循iSCR机理,在400~500℃温度区间主要发生NH3-SCO反应,低于400℃主要发生NH3-SCR反应,粉体催化剂通过NH3-SCR和NH3-SCO协同反应达到了去除尾气中微量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2.
对现有分散红356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以n(氢醌)∶n(扁桃酸)=1.2∶1投料,100℃反应30 min得缩合物2,再在等质量磷酸催化下与分批加入的等质量对丙氧基扁桃酸60℃缩合3 h得缩合物3,经温和氧化剂四氯苯醌氧化得标题化合物,总收率55%。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为解决水下图像的色偏和低对比度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尺度图像分解的水下彩色图像增强算法。方法 通过基于均值和方差的对比度拉伸方法改善图像的色偏问题,并利用中值滤波降低红通道对比度拉伸后引入的噪声;采用双尺度图像分解绿通道图像补偿红通道图像细节;在处理后的红通道图像中引入原始图像红通道的真实细节与颜色。结果 选取不同水下图像作为实验数据集,将本文方法与暗通道先验的方法、基于融合的方法、自动红通道恢复方法以及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方法相比较,首先从主观视觉效果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不同评测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主观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相比较其他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图像色偏和红色阴影问题;定量分析中,自然图像质量评价(natural image quality evaluation,NIQE)指标和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IE)值较基于融合的方法和深度学习的方法分别提高了1.8%和13.6%,且水下图像质量评价指标(underwater image quality measurement method,UIQM)较其他方法更优。结论 提出的双尺度图像分解方法利用水下图像成像特点解决图像色偏以及低对比度问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同时算法复杂度低且鲁棒性较高,普遍适用于复杂的水下彩色图像增强。  相似文献   
74.
为了探究土壤原生细菌对红黏土强度的影响,通过对红黏土中天然赋存的原生细菌进行富集培养,并在红黏土重塑试样中添加培养后的细菌菌液,通过土工试验和电镜试验分析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细菌的掺入,三轴试样的破坏峰值和压缩模量都有所提高,并且随时间的增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时从电镜图像上来看,细菌的掺入使得红黏土中粉粒含量有所增加,相应的黏粒含量下降。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单一的细菌种类对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1994年以来,长江口咸潮入侵严重威胁当地供水安全,随着长江上游水库群陆续建成,有关部门提出了通过上游水库群压咸调度保障长江口地区供水安全的方案。为明确压咸调度的目标流量(即临界流量),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实测站点数据建立了盐度-潮差-入海流量的相关关系统计模型,研究了咸潮发生的机理;通过模型分析多次咸潮入侵数据,确定临界流量为一个变化值,潮差290~335 cm下的临界流量在9 390~21 633 m3/s之间。研究表明,当长江口咸潮入侵时,单独依靠长江上游水库调度压咸所需的流量大,响应时间长,压咸效果不明显。因此,实际压咸调度应通过流域整体调度与本地蓄淡避咸水库共同作用应对咸潮入侵。  相似文献   
76.
为研究氮肥污染对桂林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使用氨水(NH3·H2O)溶液对具有代表性的桂林雁山红黏土进行浸泡,考虑氨水质量分数(0,4.5%,9.0%,13.5%,18.0%)和养护时间(1,7,14 d)双因子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分析氨水污染对桂林雁山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氨水质量分数及养护时间的增加,桂林雁山红黏土的质量、含水率、相对密度和液塑限均增大,压缩模量减小,土体压缩性增强;碱-土作用是引起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其相互作用导致红黏土颗粒间的胶结物被溶解后又重新生成絮状物,使其原本稳定的结构状态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7.
自然状态下岩土体中的三相组成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土体热传导性能的准确测试造成困难,通过热导率脱湿曲线(TCDC)可间接获取土体的传热性能。为此,以桂林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板仪和KD2 Pro土壤热特性分析仪,研究了红黏土在脱湿过程中热导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气值之前,土体饱和度不变,3种干密度的土体热导率都有小幅度增加,此阶段主要与吸力变化引起的土体密实度变化有关;当吸力超过进气值后,热导率随饱和度减小逐渐减小,此阶段含水率为影响热导率的主要因素。基于热导率试验结果,采用Lu模型和William模型对红黏土脱湿过程中热导率变化曲线进行拟合,整体上2模型对试验结果拟合较好,可以用于红黏土脱湿过程中热导率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78.
随着废旧轮胎的日益剧增,回收利用率较低带来了严重的环保问题。利用废旧轮胎胶粉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形成混合土。通过标准轻型击实试验、等效击实试验、直剪试验以及渗透试验,研究了不同胶粉掺量(0%,3%,8%,15%,25%)和不同含水量对混合土的击实特性、抗剪强度特性以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混合土的最大干密度比原状红黏土低,且胶粉的掺量越大,最大干密度越小;②胶粉掺量增大,标准击实试验的最优含水率增大,等效击实试验的最优含水率有减小趋势;③胶粉掺量不超过15%时,随着胶粉掺量增大,混合土的抗剪强度增大,内摩擦角增大,且出现应变硬化现象:④标准击实下,胶粉掺量为8%时,混合土的渗透速率变化不明显;但胶粉掺量增加到15%时,混合土的渗透速率显著提高,提升幅度达到97.3%。研究成果可为贵州地区今后废旧胶粉的循环利用和胶粉改良红黏土的工程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掺杂Cu~(2+)和Ce~(4+)的Ti O2可见光催化剂,用活性艳红X-3B降解脱色为模型反应,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法、XRD和SEM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制备条件与光催化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适量掺杂稀土元素Ce~(4+)较单独掺杂Cu~(2+)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催化剂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掺杂后使催化剂的吸收带边位置发生红移,晶型结构为锐钛矿和金红石的混合晶型.掺杂Ce~(4+)量为1.5%时,0.4 g催化剂对30 m L浓度为5 mg/L的活性艳红X-3B模拟印染废水降解率达到61.1%.  相似文献   
80.
针对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产业与资源低效、灌溉水质恶化、生态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理论指导,从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出发,探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下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农业质量产量底线、生态与环境底线和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三条红线,指出生态灌区应向粮食增产提质和其他产品有效供给、生态环境优美宜居、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方向发展,为实现生态灌区可持续型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