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0篇
  免费   632篇
  国内免费   317篇
电工技术   61篇
综合类   539篇
化学工业   955篇
金属工艺   1001篇
机械仪表   191篇
建筑科学   1976篇
矿业工程   176篇
能源动力   63篇
轻工业   443篇
水利工程   193篇
石油天然气   154篇
武器工业   40篇
无线电   1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791篇
冶金工业   449篇
原子能技术   26篇
自动化技术   2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434篇
  2005年   365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 study was done of jute composite using a polymer matrix of epoxidized Novolac resin (ENR), diglycidyl ether of bisphenol A (DGEBA)–based epoxy, and their blends with different weight percentages of the resins. It was found that on blending ENR with DGEBA, the storage modulii at room temperature are enhanced by about 100% or more in the case of 30 and 40% ENR‐containing matrices, whereas the enhancement in the case of 20 and 12% ENR‐containing matrices is only 50% that of the pure matrix.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tan δ peak heights of the composites containing 30 and 40% ENR are closer to that of 20% ENR‐containing composite. The probable explanation drawn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findings of DMA and mechanical analysis is that by blending ENR with DGEBA epoxy it is possible to manufacture jute composites with increased stiffness without sacrificing their ductility.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85: 2800–2807, 2002  相似文献   
62.
为考察复合萃取剂萃取两性官能团溶质的协萃机理,以对氨基苯酚(PAP)为分离溶质,三烷基氧膦(TRPO)+二(2 乙基己基)磷酸(D2EHPA)+庚烷为萃取剂进行了萃取平衡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萃取剂萃取PAP时,具有明显的协萃效应。协萃机理为TRPO与PAP的中性分子以及D2EPHPA与PAP的中性分子和阳离子反应生成(HP)2·NH2—C6H4—OH·TRPO或者P·NH3—C6H4—OH·TRPO萃合物;萃取剂中D2EHPA与TRPO的适宜协萃比为1∶3;pH是影响萃取能力的关键因素,起始pH值条件下PAP分子形态摩尔分数较大的pH值区域(6—8),分配系数出现极大值;采用适宜的萃取剂组成对PAP的工业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PAP和苯胺。  相似文献   
63.
高志强  宋仲容  何家洪 《农药》2007,46(5):353-354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5%定虫隆、4.5%高效氯氰菊酯单剂以及不同配比混剂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定虫隆与4.5%高效氯氰菊酯4种混剂对小菜蛾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混配2的增效作用最显著,其共毒系数最高为367.22。  相似文献   
64.
马千里  张俊浩 《计算机工程》2014,(6):171-174,179
在社交网络中,社区和圈子均表现为一组内部连接相对紧密的节点,但后者规模较小。圈子是重要的局部社区信息,利用这一特点有助于进行社区发现。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基于标签传播的社区发现算法并没有考虑圈子的信息。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强化的多标签传播(LSMLP)社区发现算法。给出圈子的定义,提出一种基于圈子信息的迭代多标签传播策略,并从每个节点的多个标签中选择归属系数最大的标签作为其从属的临时社区。采用两步优化方法使模度最大化。在真实网络的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的社区发现算法相比,LSMLP算法能更高效地发现社区。  相似文献   
65.
介绍了聚丙烯物理改性的各种方法(包括共混、填充、增强),综述了聚丙烯物理改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66.
以带正电的碳酸钙纳米颗粒和阳-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纳米活性流体。通过Zeta电位、红外光谱(IR)、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接触角测量和自发渗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制得纳米活性流体中碳酸钙纳米颗粒和阳-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协同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结果表明,纳米活性流体处理后的油湿性砂岩表面红外光谱中,原油的羰基吸收峰强度低于阳-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砂岩表面羰基吸收峰强度;当阳-非离子双子表活剂质量分数均较高时(>0.003%),纳米活性流体中的碳酸钙颗粒促进了双子表面活性剂和原油羧基离子对的形成和解吸附过程,使得纳米活性流体处理过的砂岩表面共振频率变化量(Δf)比阳-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处理过的砂岩表面Δf小;接触角测定结果进一步确认,纳米活性流体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效果比单一阳-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和碳酸钙纳米颗粒效果更好,纳米活性流体中的两种组分起到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7.
邓鹏图  田德余 《火炸药》1997,20(4):1-2,,6,
对超细及市售CaCO3在低含量(≤1%)的情况下对丁羟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CaCO3低含量时可提高推进剂的燃速且超细CaCO3比市售CaCO3的催化效率高。进一步研究了超细CaCO3与金属氧化物M2O3组合对推进剂燃烧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两者有协同效应,其组合的燃烧催化效果较各自单独使用的催化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68.
纤维(FRP)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是外贴纤维增强聚合物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关键问题。采用修正梁模型,对9个外贴FRP条带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粘结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FRP应变、局部粘结剪应力发展规律以及沿粘结长度在各级荷载下的分布规律。考察了混凝土强度和FRP粘结长度对粘结强度等粘结性能的影响。验证了FRP有效粘结长度,探讨了有效粘结长度的影响因素,计算得到了局部粘结剪应力滑移关系曲线。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局部粘结剪应力滑移本构关系模型以及有效粘结长度计算公式,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都吻合较好,可供实际加固改造工程应用及完善相应规范的编制参考。  相似文献   
69.
赵敢 《化工设计》2007,17(4):49-50,60
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问题包括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应用前提、钢筋混凝土梁斜向贴碳纤维抗剪加固承载力计算和使用阶段加固梁的验算公式。这些问题是对现行规范的补充和完善,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采用微生物摇床法、静态阻垢法和旋转挂片失重法对十六烷基二甲基(2-亚硫酸)乙基铵的生物降解性及与阻垢缓蚀剂的协同阻垢、缓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二甲基(2-亚硫酸)乙基铵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与常用阻垢缓蚀剂复配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