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电工技术   25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19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一、前言目前国内带锈涂料的品种虽然较多,但大多是以一种作用原理为主,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转化型带锈涂料是利用转化液与铁锈起化学作用,使铁锈化害为利,但成膜液和转化液分别包装,使用很不方便,而且对锈蚀程度不同的表面,其转化液的配料量很难掌握好。稳定型带锈涂料是利用防锈颜料与铁锈起化学作用,生成稳定的不可逆的氧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恒温DSC研究了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顺序互穿聚合物网络(PU-VER-IPN)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顺序PU/VER-IPN的形成分二步。聚氨酯(PU)首先形成网络一,然后乙烯基酯树脂(VER)形成网络二。两步反应都用n级反应模型来描述。确定了反应动力学参数:PU的反应级数为n1=1.29,1gk1=3.271/min,Ea1=25.9kJ/mol;VER的反应级数为n2=0.961,1gk2=4.441/min,Ea2=40.2kJ/mol。根据动力学参数得出了反应速度、和反应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及PU/VER-IPN形成的工艺参数;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h。  相似文献   
13.
开环聚合酚醛树脂基玻璃布层压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详细讨论了树脂组成、催化剂、纤维种类和层压板成型工艺等因素对开环聚合酚醛树脂基玻璃布层压板力学性能、耐热性和阻燃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同步法制备了一系列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PU/VER-IPN),研究了PU/VERIPN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PU含量的增加,IPN的热稳定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VER的含量增加,PU/VER-IPN的剪切强度提高。实验还发现:当PU/VER-IPN为部分相容的多相微区结构时,对增加IPN的力学损耗更有利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要求电源、零件、敏感元件等小型化、固体化、高性能化。因此导电性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引人注目,对高性能导电塑料的需求量正在急剧增加。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一般分为复合型  相似文献   
16.
醚酐型聚酰亚胺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等测试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缩聚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高温溶液缩聚反应得到的产物,分子量高,溶解性好,耐热性高。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环氧改性不饱和聚酯—酰胺—酰亚胺H级耐氟里昂浸渍漆是由环氧树脂、固化剂及交联剂等与不饱和聚酯—酰胺—酰亚胺树脂溶液进行化学共混改性而制得的。它综合了聚酯—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以及聚胺—酰亚胺的耐热性能与环氧树脂的粘结性能。基础树脂不饱和聚酯—酰胺—酰亚胺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以二苯硅烷二醇与二苯甲烷双马来亚胺为原料合成含硅聚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工艺过程以及树脂的热性能。并对其玻璃布层压板在高温下的机械性能以及热老化性能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含硅聚双马来酰亚胺玻璃布层压可板作为H级或C级电绝缘材料使用,也可作为耐高温结构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以顺丁烯二酸酐与二元胺为原料合成的中间体双马来酰亚胺,是既含有耐热性的酰亚胺环又具有高反应活性双键的低分子化合物。它与各种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或含活性氢的化合物反应,可获得不同大分子结构的改性聚双马来酰亚胺。本工作研制的H级绝缘浸渍漆,即是以含共轭三烯的桐油与双马来酰亚胺及其衍生物为主要原料,首先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