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89篇
化学工业   104篇
建筑科学   61篇
水利工程   1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回流溶气气浮法处理纸板制浆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用回流溶气气浮工艺处理青岛某造纸厂纸板制浆废水工程设计,用滤网直接过滤,能回收纸浆156t/年,其出水的SS≤45mg/L,色度30 ̄40(倍),CODcr270 ̄290mg/L。水质达到了造纸工艺回用水标准并实现循环使用,节省用水85% ̄90%,工程运行约2年后即可回收全部投资,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02.
温度变化对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旭光  王淑莹  张婧倩 《化工学报》2011,62(4):1103-1109
以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系统为研究对象,母反应器运行温度控制在15℃,采用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温度(5、10、20、25、30、35℃)对EBPR系统的冲击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较低(<10℃)情况下,由于对微生物生理活性产生抑制而使系统除磷效率大幅度下降,由2CC时出水磷浓度为0 mg·L-1升高至5℃时的6.95...  相似文献   
103.
104.
试验用水为典型的晚期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第一阶段试验采用“两级UASB+A/O”系统,在一级UASB中进行回流处理水反硝化,二级UASB进行产甲烷反应,A/O反应器进行NH4+-N硝化反应。第一阶段研究表明可生化有机物在一级UASB几乎全部降解,所以第二阶段试验取消第二级UASB形成“一级UASB+A/O”系统。系统的有机物去除率=50~70%,系统出水COD=1000~1500 mg•L-1。当运行温度为17~29℃时,实现了稳定的NO2--N累积率为90~99%的短程硝化。试验期间 NH4+-N负荷(ALR)=0.28~0.60 kgNH4+-N•m-3•d-1,NH4+-N硝化率=90~100%。当ALR <0.45 kgNH4+-N•m-3•d-1,硝化率>98%,出水NH4+-N<15mg•L-1。在进水COD/NH4+-N=2~3时,无机氮TIN去除率=70~80%。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活性污泥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O工艺活性污泥中的NH4+-N氧化菌(AOB)为细菌总数的4%左右,NO2--N 氧化菌(NOB)数量不足细菌总量的0.2%。  相似文献   
105.
以溶解氧浓度作为SBR法模糊控制参数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采用SBR法处理石油化工废水,根据反应器内有机物降解与溶解氧浓度(DO0的相关性,提出了以DO作为SBR法的模糊控制参数。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出反应实始阶段(8 ̄10min)溶解氧浓度不仅能够间接地反映进水有机物浓度(COD0,而且对整个反应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溶解氧的高低主要受曝气量大小控制,因此可根据初邕阶段溶解氧的浓度及变化情况预测进水有机物浓度,进而实现对曝气量的模糊控制。同时,还发现当有机物  相似文献   
106.
活性污泥工艺中控制泡沫和浮渣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Nocardia(主要是Nocardia amarae,Nocardia pinensis类群),其次为Microthrix Parvicella,Actinomycetes丝状菌的过量增殖是活性污泥工艺中产生泡沫和浮渣的主要原因.结合活性污泥动力学、微生物生态学与工程实践,综合控制泡沫和浮渣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控制MCRT与选择器,SFW技术,分类选择器,增加污泥负荷,避免中间厌氧区和在二沉池中的反硝化以及喷洒各种药剂,改进工艺结构等.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耐盐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控制方法,利用革新MUCT工艺重点考察了10 mg.L-1盐度长期驯化的耐盐污泥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发生污泥膨胀的过程。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控制,同时比较膨胀前后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能力,结合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提出利用污泥微膨胀提高含盐污水生物处理效率的方法。结果表明:耐盐污泥在长期低溶解氧条件下会发生膨胀;盐度降低导致污泥膨胀加剧;提高盐度可有效抑制其膨胀;当好氧2段溶解氧(DO2)维持在1.0 mg.L-1,好氧1段溶解氧(DO1)维持在2.0 mg.L-1时,污泥容积指数(SVI)维持在190~210 ml.g-1之间,稳定处于微膨胀状态。微膨胀状态下系统出水浊度大大降低,可以利用低氧微膨胀状态提高含盐污水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8.
张建华  彭永臻  张淼  孙雅雯  王淑莹  王聪 《化工学报》2016,67(11):4817-4824
以低C/N比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聚氨酯海绵填料为生物载体(填料填充率25%),采用逐步提高氮负荷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98 d)成功启动了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的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BBR)。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l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qPCR)结果表明系统内硝化菌得到富集。在稳定运行期间,系统对有机物及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出水COD、NH4+-N、TN分别为38.28 mg·L-1、1.23 mg·L-1、8.23 mg·L-1。微生物将大部分碳源以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β-hydroxyalkanoate,PHA)的形式储存至体内,系统内NO3--N的去除主要通过内源反硝化作用,且反硝化过程基本无NO2--N积累,平均SND率为70.57%,TN去除率高达82.95%。由于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在同一反应器内同时进行,反硝化过程产生的碱度可补充硝化过程消耗的碱度,维持系统内pH的相对稳定。此外,可以通过DO和pH的变化判断SND的进行状态,有效地控制反应时间,节省动力消耗。  相似文献   
109.
CANON工艺处理实际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启动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晚期垃圾渗滤液NH4--N浓度高、C/N低、深度脱氮困难的问题,采用CANON工艺在曝气/缺氧搅拌循环交替的运行方式下,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实现了深度脱氮。系统经过130 d的驯化培养后成功启动,长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NH4--N、TN浓度(mg·L-1)分别为2050±250、1625±75和2005±352情况下,出水COD、NH4--N、TN浓度(mg·L-1)能达到407±14、8±4和19±4,总氮去除率达到了98.76%。在未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CANON工艺在曝气/缺氧搅拌的运行方式下实现了对晚期垃圾渗滤液的深度脱氮。此外,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表明,在该运行方式下能够成功富集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各占总菌数的19.5%±1.3%和42.7%±5.02%,为CANON工艺用于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考察单级SBR处理实际中期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的可行性,采用单级SBR在“厌氧/好氧/缺氧”(AOA)运行方式下处理实际中期垃圾渗滤液。试验发现,厌氧/好氧/缺氧交替运行下驯化的微生物能在厌氧段消耗胞内糖原,并将水中部分溶解性有机物以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形式储存;在好氧段微生物消耗胞内PHAs,转化为胞内糖原,氨氧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好氧段氨氧化结束后贮存的碳源(PHAs和糖原)能为后置缺氧反硝化提供碳源。经长期试验研究,进水COD、NH4+-N、TN浓度分别为6430~9372 mg·L-1、1025.6~1327 mg·L-1、1345.7~1853.9 mg·L-1,出水COD、NH4+-N、TN浓度能达到525~943 mg·L-1、1.2~4.2 mg·L-1、18.9~38.9 mg·L-1。在未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SBR法AOA运行方式下能够实现中期垃圾渗滤液的深度脱氮,出水TN<40 mg·L-1。其中,好氧段(DO<1 mg·L-1)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TN占总去除量的1/3左右;缺氧后置反硝化去除的TN占总去除量的2/3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