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42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5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篇
冶金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高温高压凝析气井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伤害问题,在对国内外最新设计方法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室内试验和软件模拟,提出了一种新的全过程欠平衡设计方法。该方法综合分析了井控安全、井壁稳定性、储层凝析气反凝析发生的油锁伤害和毛细管力引起的水锁伤害等因素。同时,在计算水力参数时考虑了温度和压力对钻井液密度和黏度的影响。为了保证在钻进、起下钻和接单根整个钻井过程中井底一直处于欠平衡状态,配套安装了旋转防喷器、井下套管阀等工具和设备,优化了施工工艺。采用该方法对沙特B-0008井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该设计方法既能保证井下安全,又能避免储层伤害,提高了探井发现油气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2.
在采用有限元方法验证三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空间整体模型,分析了模型前3阶自振频率、振型以及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响应和水平地震剪力,考察了多层房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推荐的基频计算方法适用于多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随着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的增加,模型各层加速度幅值、相对位移和最大剪重比均增大,而各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有降低的趋势;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模型各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相对位移和最大剪重比均增大;多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X向和Y向的水平地震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冷弯薄壁型钢C形梁的受剪性能,在已有试验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非线性数值模型,对比试验与有限元结果的受剪承载力、试件破坏特征、荷载 跨中挠度曲线等;进而探讨了C形梁剪跨比、腹板高厚比、腹板厚度以及钢材强度等因素对冷弯薄壁型钢C形梁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剪跨比是影响冷弯薄壁型钢C形梁破坏特征的主要因素,当剪跨比在0.5~1.1之间时,C形梁处于纯剪切受力状态,此时破坏模式为剪切屈服;当剪跨比在1.1~2之间时,C形梁处于弯剪受力状态,此时破坏模式为弯剪破坏;随剪跨比的增加,冷弯薄壁型钢C形梁的受剪承载力及刚度均减小;当腹板高厚比在50~150之间时,冷弯薄壁型钢C形梁的受剪承载力及刚度随腹板高厚比增加而增大,跨中挠度减小;随着腹板厚度的增加,冷弯薄壁型钢C形梁受剪承载力及刚度明显提高;增加钢材强度可显著提高冷弯薄壁型钢C形梁受剪承载力,但对冷弯薄壁型钢C形梁的刚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4.
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行矢量鉴别矢量集的人脸识别方法。考虑到人脸图像的行矢量是人脸图像的子模式,可以分别基于这些行矢量求取鉴别矢量集,并用人脸图像在该鉴别矢量集上的投影作为描述人脸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要优于文献[4]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通过静力试验、有限元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CU型双肢拼合CFS箱梁翼缘板与腹板局部屈曲的耦合机制,分析了螺钉间距和加劲肋数量等对屈曲机制和承载力的影响,得到了CU型双肢拼合CFS箱梁受弯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CU型双肢拼合CFS箱梁的整体失效机制为局部屈曲;螺钉间距较大(200、300 mm)时,翼缘板先于腹板屈曲,降低了对腹板的侧向约束,引起腹板屈曲与构件失效;螺钉间距较小(100 mm)时,腹板先于翼缘板屈曲,拼合箱梁承载力较高;螺钉间距每减少100 mm, CU型双肢拼合CFS箱梁受弯承载力可提高2.8%,但延性没有显著变化;设置加劲肋可直接增强腹板屈曲性能,提高拼合箱梁受弯承载力与延性;在纯弯段每增设1个加劲肋,CU型双肢拼合CFS箱梁受弯承载力可提高10%。建立了模拟上翼缘对腹板约束的弹性支承模型,基于广义变分原理和弹性板壳理论,推导了三边简支、一边弹性支承的腹板弹性临界屈曲应力,得到了用于计算CU型双肢拼合CFS箱梁受弯承载力的修正直接强度法,并与已有研究试验数据以及GB 50018—2002和AISI S100-16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修正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6.
通过阐述装配式建筑特点、与传统建筑的区别等,结合政策支持、技术标准、产业管理和工程成本四个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从保障性住房等规模大、质量要求不高的工程着手,同时在大型建筑的局部结构中应用装配式构件,可以作为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一个突破口;应用政府完善优化政策法规、发展本土特色的装配式建筑成套集成结构体系、推动产业间协调配合、建立PC构件生产基地等解决方案,逐步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装配式建筑运用绿色材料、绿色技术和设备,已成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7.
为探究北部湾海区常见的熊本牡蛎、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三种牡蛎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蛋白质营养价值及基于氨基酸含量的综合品质评价差异。采用国家标准测定牡蛎中蛋白质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蛎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别进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并以牡蛎中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为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区熊本牡蛎、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的粗蛋白含量(以干基计)在43.47~49.27 g/100 g之间,各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牡蛎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30.95%~37.39%,其中熊本牡蛎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模式。利用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评价牡蛎蛋白质营养价值,AAS中熊本牡蛎和香港牡蛎均大于1,近江牡蛎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CS中熊本牡蛎和香港牡蛎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近江牡蛎为亮氨酸。利用氨基酸比值系数评价牡蛎蛋白质营养价值,可知三种牡蛎中熊本牡蛎蛋白质营养价值最高,其次为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PCA分析中,所抽取的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0.463%,可较好的概括17个氨基酸评价指标的综合信息,三种牡蛎综合得分排序为熊本牡蛎>香港牡蛎>近江牡蛎。该研究为北部湾海区三种常见牡蛎的开发和养殖品种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利用分支井眼强化注采性能进行地热开采,为了研究该系统不同参数对注采效果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多分支井流动传热实验。基于搭建的地热多分支井室内实验系统和人工岩样,开展了地热多分支井注采性能评价实验,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分支井注采能力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多分支井系统与单井开式系统的注采效果。研究发现:降低注入温度,可以增大多分支井地热系统的注入压力,提高其注入能力;增加分支井眼数量和长度,可减小多分支井系统的注入压力,并提高出口排量,提高系统的注采能力;多分支井系统的注采能力明显优于单井开式系统,更适用于地热资源的开采与回注。研究表明,多分支井可以提高地热系统的注采能力,研究结果为多分支井地热系统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油田地热是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进行发电、供暖等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其中多层砂岩油藏地热资源储量和产量均约占我国总量的50%,但由于层间非均质性影响,其注水开发地热过程中普遍存在层间干扰问题,亟需开展多层合采含油热储取热性能评价工作。为此,以枯竭油藏(可扩展至高、特高含水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层合采油藏油水两相热流耦合数值模型,对比了不同孔隙度、渗透率和初始含油饱和度下层间干扰特征和温度、压力分布情况,分析了层间干扰对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本文的研究条件和模型设置下,生产20年后,不同渗透率储层高、低渗透层的注采压差和生产温度差值分别可达3.27 MPa和24.5 K,远大于含油均质储层各层位对应差值;(2)初始含油饱和度越小,储层生产温度和注采压差越低,20年后最大差值可达1.32 MPa;(3)层间干扰对渗透率敏感,高渗透层流体来自同层注入井和其他低渗透层,不同渗透率储层生产温度最高可提升5.33 K。结论认为:(1)渗透率是影响含油储层生产温度和注采压差的关键参数,而孔隙度对生产特征的影响较小;(2)注采压差对初始含油饱和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油相存在可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0.
根据蟒蛇原料皮的组织构造、保存方法确定制革工艺流程。工艺考虑了保持蟒蛇皮特有花纹特点、除去自身色素、控制纵横延伸差技术要求。利用滑槽及转鼓的结合操作,描述了一套蟒蛇皮包袋及装饰用革鞣前准备,漂色、鞣制和整饰四个工段的操作方法与要求。为蟒蛇皮进行小规模生产制造技术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