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52篇
电工技术   29篇
综合类   147篇
化学工业   710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22篇
建筑科学   230篇
矿业工程   85篇
能源动力   15篇
轻工业   269篇
水利工程   88篇
石油天然气   342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2篇
冶金工业   15篇
原子能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应用化工》2022,(3):521-524
以丙烯酰胺(AM)和一定中和度的丙烯酸(AA)为主要单体,海藻酸纳(SA)为辅助单体,过硫酸钾(K_2S_2O_8)为自由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P(AA-AM)@SA复合颗粒;然后以淀粉(C_6H_(10)O_5)为辅助单体,硝酸铝(Al(NO_3)_3)为交联剂,通过糅合造粒制备一种溶解性能良好、颗粒尺寸3~5 mm的P(AA-AM)@SA@淀粉复合暂堵剂颗粒,考察了SA用量、Al(NO_3)_3用量、C_6H_(10)O_5用量和AA用量对暂堵剂颗粒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SA用量为6%(质量分数),Al(NO_3)_3用量为0.2%(质量分数),C_6H_(10)O_5用量为15%(质量分数),丙烯酸与丙烯酰胺摩尔之比为1∶1,70℃反应3 h。此时吸水倍率为26.8 g/g。  相似文献   
22.
《应用化工》2022,(4):866-869
以AA、AMPS、DMDAAC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在K_2S_2O_8引发下,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基于两性共聚高吸水树脂(SAR)。讨论了AA、AMPS、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吸水速率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热失重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MPS 5 g,交联剂为单体量的0.05%,引发剂为单体量的0.7%,反应温度为70℃条件下合成的吸水树脂具有优异的性能,吸水倍率达420 g/g,吸水树脂完全分解温度为450℃,较普通吸水树脂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23.
《应用化工》2022,(2):390-393
以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Zeta电位作为污泥脱水性能的评价指标,对显著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絮凝剂的添加条件进行优化,并结合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对污泥脱水机理进行阐述。结果表明,最佳投加条件下,相比PAM和FeCl_3联用,PAM和Al2(SO4)3联用对污泥脱水性能更好。投加比为:6 mL的污泥投加1 mL的0.77%PAM联用6 mg Al_2(SO_4)_3,此条件下,SRF由3.49×10(11)m/kg降至0.2×10(11)m/kg降至0.2×10(11)m/kg,CST由30.2 s降至11.5 s,Zeta由-21.2 mV升至-6.4 mV。FTIR光谱研究也从机理上表明,PAM、Al(11)m/kg,CST由30.2 s降至11.5 s,Zeta由-21.2 mV升至-6.4 mV。FTIR光谱研究也从机理上表明,PAM、Al(3+)、Fe(3+)、Fe(3+)能够与污泥的O—H等官能团相互作用,并且在最佳投加条件下,PAM与Al_2(SO_4)_3联用在3 284.23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峰值明显高于PAM与FeCl_3联用的红外吸收峰峰值。研究证明,此方法可提高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污泥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24.
以天然胶乳为原料,丙烯酰胺为吸水单体,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制得吸水膨胀天然橡胶(WSNR)。分别以甲醛为单体交联剂,硫磺为天然橡胶交联剂,经过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单体交联型吸水膨胀天然橡胶(WSNR-c)和橡胶硫化交联型吸水膨胀天然橡胶(WSNR-v)。研究了不同交联方式对吸水膨胀橡胶吸水倍率、重复吸水能力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并对吸水膨胀天然橡胶中水的状态、热失重过程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吸水膨胀天然橡胶的吸水倍率、重复吸水恢复率和储能模量随着吸水单体和天然橡胶交联程度的提高而降低;交联处理使吸水膨胀天然橡胶吸束缚水的能力减弱,失水稳定性降低;吸水膨胀天然橡胶经交联处理后体系网络结构致密,孔洞减少。  相似文献   
25.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单体,在过硫酸铵等引发剂的作用下,与淀粉接枝共聚合成具有适宜吸水倍数和体膨倍数并具备较高强度的材料。考察反应中各因素对体膨材料性能的影响,根据实际应用选取较适宜合成配方(质量比):1.2淀粉+1单体(1.5AA∶1AM)+4%交联剂+0.72%引发剂(2过硫酸铵∶1亚硫酸钠)。在合成过程中添加廉价材料纤维,膨润土和石棉做强度支撑剂,降低材料成本,并考察支撑剂单独使用和复配使用对产物吸水性能、强度等影响趋势。评价不同种类及用量的吸水体膨材料对凝胶体系类堵剂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体膨材料基本性能与影响效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以玉米秸秆,丙烯酸,不同产地坡缕石粘土为原料合成复合高吸水树脂MS-g-PAA/PGS。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来研究坡缕石粘土的结构和形态。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复合高吸水树脂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各地坡缕石粘土形态,结构及组成对高吸水树脂吸水保水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靖远坡缕石粘土的复合高吸水树脂有着最佳吸水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27.
针对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注采比高的问题,基于无效注水原因分析提出了有效累计注采比的概念。以吉林红岗油田大45区块为例,采用吸水剖面法和物质平衡法分别对有效累计注水量和有效累计注采比进行了计算并比较其结果,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予以验证。其结果合理地解释了超低渗透油藏有效累计注采比高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以往累计注采比的局限性,该方法可用于同类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28.
胡训健  卞康  刘建  谢正勇  陈明  李冰洋  岑越  刘振平 《岩土工程学报》2021,(4):725-733,I0003,I0004
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通过构建损伤因子,提出了平行黏结水弱化模型,建立了考虑胶结物力学参数的非均质性的颗粒流模型。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主要结论如下:(1)岩石胶结物的非均质性对岩石宏观力学性质存在一定影响。随着均质性因子m的增加,岩石均质性增加,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也随之增加,符合指数函数关系;(2)随着黏结面积系数的增加,岩石所储存的总应变能的总量和增速逐渐降低;(3)岩石在干燥状态下,微裂纹倾角集中于80°~100°,随着黏结面积系数的增加,微裂纹倾角的分布范围逐渐增加;(4)随着黏结面积系数的增加,岩石破裂面更为密集,且贯通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为深埋隧道遇水产生围岩大变形、库岸涉水边坡变形等问题的细观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9.
采用ISAT(initial surface absorption test)方法,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橡胶集料自密实混凝土(RSCC)和普通橡胶集料混凝土(ORC)的毛细吸水特性,分析了水胶比和橡胶掺量对RSCC毛细吸水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新的RSCC毛细吸水模型.结果表明:在水胶比和橡胶掺量相近的情况下,RSCC的毛细吸水性能低于ORC;当水胶比相同时,橡胶掺量越大,RSCC的毛细吸水性能越弱;当橡胶掺量相同时,水胶比越低,RSCC的毛细吸水性能越弱;ORC的毛细吸水性能对水胶比变化的敏感程度较高.引用相关文献建立的橡胶集料混凝土的渗透模型对RSCC的毛细吸水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试验结果与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60 0.初始阶段毛细吸水系数的大小能够反映RSCC毛细吸水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新型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佳固士对采用乌鲁木齐地区原材料配置的混凝土抗渗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通过在混凝土表面使用不同涂料用量,测试了不同涂料用量试件的抗渗性能和吸水性能。结果表明:新型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能显著提高混凝土抗渗强度和降低混凝土吸水系数;当涂量达到300 m Lm2时,可使混凝土基体抗渗强度由0.6 MPa提高到1.2 MPa,第二次抗渗强度仍可达到1.1 MPa。其吸水系数由1 556.6 g(m2·h0.5)降至507.2 g(m2·h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