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99篇
  免费   3430篇
  国内免费   1550篇
电工技术   2771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016篇
化学工业   6226篇
金属工艺   1457篇
机械仪表   2272篇
建筑科学   2208篇
矿业工程   264篇
能源动力   1029篇
轻工业   6454篇
水利工程   544篇
石油天然气   846篇
武器工业   56篇
无线电   149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65篇
冶金工业   333篇
原子能技术   47篇
自动化技术   329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431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537篇
  2019年   635篇
  2018年   311篇
  2017年   538篇
  2016年   602篇
  2015年   685篇
  2014年   905篇
  2013年   1038篇
  2012年   1600篇
  2011年   1989篇
  2010年   2330篇
  2009年   2931篇
  2008年   2636篇
  2007年   2899篇
  2006年   2777篇
  2005年   2599篇
  2004年   2217篇
  2003年   1595篇
  2002年   1210篇
  2001年   428篇
  2000年   561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三叶膨胀管是一种新型强化传热管,针对纵向流换热器特点,设计了三种不同管束结构参数的三叶膨胀管自支撑纵向流换热器。应用FLUENT软件及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三种不同结构参数的三叶膨胀管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特性展开了数值模拟,并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计算了不同壳程介质流速下,三叶膨胀管换热器壳程的换热系数与压降值,并获得了壳程流体流线以及相应的温度场、速度场和二次流分布图。结果发现,在壳程水流速一致的情况下,管束横向间距越大的三叶膨胀管换热器,壳程拥有更高的综合换热性能和更低的压降值,但相应地,换热系数也更低。流场分析显示,壳程流体流线呈现出三维纵向旋流形态,二次流的出现改变了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二次流的强度随着管束横向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23.
刘芬  丰平仲  朱顺妮  王博  王忠铭 《化工进展》2020,39(11):4668-4676
探究煤化工烟道气中毒性成分对微藻的影响是利用微藻固定煤化工烟道气CO2实现减排的关键。本文利用不同浓度的NaHS、Na2SO3和NH3·H2O培养Chlorella pyrenoidosaC. pyrenoidosa),以探究煤化工烟道气主要毒性成分H2S、SO2和NH3气体水溶物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NaHS、Na2SO3和NH3·H2O浓度分别低于1mmol/(L·d)、40mmol/(L·d)和7mmol/(L·d)时对C. pyrenoidosa生长无抑制作用,而且Na2SO3[<40mmol/(L·d)]会显著促进 C. pyrenoidosa的生长;NaHS 添加4mmol/(L·d)时会在生长初期抑制C. pyrenoidosa的生长,NH3·H2O添加35mmol/(L·d)则会直接造成藻细胞的破碎死亡。与对照组相比,NaHS和Na2SO3浓度分别低于1mmol/(L·d)、10mmol/(L·d)时对C. pyrenoidosa的细胞成分无影响;NaHS添加4mmol/(L·d)使藻蛋白含量提高7.13%;Na2SO3添加40mmol/(L·d)使藻蛋白降低13.45%,总糖含量提高42.90%;NH3·H2O的添加会使藻蛋白含量降低,总糖含量提高。微藻生物质整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作为蛋白饲料来源。研究结果表明,C. pyrenoidosa对煤化工烟道气中的主要毒性气体有较好的耐受性,利用煤化工烟道气培养微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采用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在干摩擦条件下对新型高速重载传动轴用25CrNi2MoV钢进行微动磨损试验,研究了不同载荷(50~200N)和频率(15~30Hz)下该钢的微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频率为20Hz条件下,当载荷由50N增至200N时,25CrNi2MoV钢的平均摩擦因数由0.766减至0.661,磨损体积由19.65×10^-3 mm^3增至75.83×10^-3 mm^3;在载荷为30N条件下,当频率由15Hz增至30Hz时,平均摩擦因数由0.790增至0.905,磨损体积由11.43×10^-3 mm^3增至23.88×10^-3 mm^3;在不同试验参数下,25CrNi2MoV钢磨损表面均出现了氧化和犁沟现象,磨损机制包含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在频率为20Hz条件下,载荷为50,100N时,25CrNi2MoV钢的磨损机制以黏着磨损为主,载荷为150,200N时,主要磨损机制为疲劳磨损;在载荷为30N条件下,频率为15~25Hz时,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当频率增至30Hz时,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索盘式制动器摩擦片发生切向偏磨的原因以及摩擦片的一般磨损过程,首先在考虑热-结构耦合的情况下,建立盘式制动器的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得到在紧急工况下摩擦片的温度和接触压力分布。分析表明,新摩擦片在正常工作时,其温度和接触压力分布并不是均匀分布。接触压力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导致摩擦片产生偏磨的重要原因。再通过比较磨损摩擦片、偏磨摩擦片和新摩擦片的温度和接触压力分布,探索磨损量以及切向偏磨对摩擦片的温度和接触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损量和切向偏磨对摩擦片的温度几乎没有影响;磨损量对摩擦片接触压力的影响很小,而切向偏磨对摩擦片接触压力产生很大影响。最后对摩擦片的受力特性与磨损特性分析,得到其寿命周期内的磨损情况,并验证了仿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新摩擦片前期发生切向偏磨,当偏磨量达到一定时磨损趋于均匀,即摩擦片的磨损有一个自适应调整的过程。总的来说,摩擦片发生切向偏磨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偏磨量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相似文献   
26.
刘欲意  郭海涛 《矿冶工程》2020,40(3):145-149
为提高矿山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水平,设计了矿山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通过分析矿山工程项目的造价组成,并采用三层B/S架构设计系统硬件框架,运用Web服务器传输矿山工程项目各项数据,划分系统功能子系统,并对矿山工程建设项目造价额与价差预备费进行计算,完成系统软件设计。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管理矿山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并对外部的恶意攻击进行及时报警,系统具有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7.
配电网三相不平衡对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影响很大。根据三相不平衡治理手段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荷-电量转移评价指标的台区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明确了基准换相相序,提出了负荷转移指标,在负荷转移指标的基础上,考虑负荷与电量的转化关系,提出了电量转移指标,并基于此进行换相用户和换相相序的选择,实现三相不平衡的治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台区的三相不平衡度,在配电网电能质量提升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8.
29.
陈国华  张心语  周志航  曾涛 《化工进展》2020,39(11):4342-4350
化工园区多池火事故是典型的高后果低概率事件。鉴于目前两池火辐射模型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3个直线排布的5000m3柴油拱顶罐为研究场景,从热释放速率、火焰形态、热辐射强度三方面分析两池火燃烧特性,并与单池火场景对比,考虑储罐间距这一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目标储罐热响应。结果表明:采用GB 50160—2008(2018年版)规定的防火间距,两燃烧罐产生的池火会发生耦合作用,并得出目标储罐受到的热辐射强度分布,最高热辐射达17.04kW/m2;两池火作用下目标储罐的温度、Mises应力与失效时间分别为644℃、356MPa、936s,单池火为488℃、280MPa、2880s,目标储罐在两池火作用下的变形也比单池火更为严重;随着储罐间距增加,目标储罐的温度与Mises应力逐渐减小,失效时间逐渐增加,当储罐间距为标准防火间距的2.5倍(20m)时,失效时间为2800s,与单池火作用产生的失效时间2880s较为接近。本研究可为优化储罐防火间距及区域韧性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0.
邓攀  陈程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2020,8(5):413-427
硅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其理论比容量高达4 200 mA∙h/g,已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是Si作为负极材料也存在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是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硅体积膨胀(高达300%),导致Si基负极材料粉化脱落、电池容量迅速衰减,其循环性能尚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通过研究开发硅基负极专用黏结剂材料,可以有效抑制循环过程中硅的体积变化,维持硅负极结构稳定,提升电池循环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硅基负极黏结剂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合成高分子聚合物黏结剂、天然高分子聚合物黏结剂、导电高分子聚合物黏结剂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归纳总结,并介绍了本课题组在硅基负极黏结剂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期望能为将来的硅基负极专用黏结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