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化学工业   4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微型熔融纺丝机上对PHB/PET/HQ-TPA液晶共聚酯进行了纺丝实验,初生纤维在N2保护下进行热处理,并对初生纤维及热处理后的纤维进行了特性粘度,密度及力学性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22.
本文用回转粘度计测定了不同共混比PVA/PVC共混体系在不同温度对的粘度变化。并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添加剂对体系粘度的影响,计算出各共混体系的粘流活化能。文中探讨了PVA/PVC、SnO_3、H_3Bo_3共混体系的可纺性,为制订PVA/PVC共混高聚物体系的纺丝工艺条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本文探讨通过溶剂溶解后,达到均匀混合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简称PBT)和聚己内酰胺(简称 PA_6)均聚物间,通过固相聚合反应合成 PBT-PA_6嵌段共聚物的新方法。并以 DSC、WAXD 和 TG 方法探讨了 PBT-PA_6的结晶、熔融及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4.
PHB/PET/HQ—TPA液晶共聚芳酯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所合成的含5%(mol)第三单体(HQ-TPA)的三元液晶共聚芳酯PHB/PET/HQ-TPA为原料,使用XLY-Ⅱ型毛细管流变仪,测定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共聚芳酯样品的流变曲线,求出了不同切变速率下共聚芳酯溶体的粘流活化能△Eη及非牛顿指数n,结果表明,n=0.25~0.59,△Eη=63.82~116.04kJ/mol,实验温度范围内,共聚芳酯熔体均表现切力变稀型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其剪切粘度值  相似文献   
25.
使用PRT-1型热天平,测定了PHB/PET二元体系液晶共聚酯的动态热失重曲线,对该体系液晶共聚酯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用微滴法求出了实验下热分解反应的级数n及活化能e。  相似文献   
26.
采用新型络合催化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合成和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新型络合催化剂对酯交换反应有明显影响,并能显著加快缩聚反应速度。采用新型络合催化剂所得 PET 的结晶速度小于用 Sb_2O_3合成的 PET 的结晶速度。对结晶速度和结晶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7.
成纤高聚物的共混是达到纤维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通过PVA/PVC的共混,利用这两种聚合物的特性,制造了PVA/PVC共混纤维,并对PVA/PVC共混纤维的阻燃性能,染色性能,力学性能耐热水性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PVA/PVC共混纤维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纤维。  相似文献   
28.
研究了高收缩性 DMT、DMI、SIPM/EG 共聚酯纤维的热收缩机理。实验表明:共聚酯纤维在低温收缩(<120℃)与高温收缩(>160℃)时其表观收缩活化能有所不同。根据 prevorsek 纤维结构的三相模型,测定了样品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参数,数据分析表明:低温收缩时纤维结构的改变主要在于“第三相”的解取向形成各向同性无定形,而高温收缩则形成折叠链结晶。实验数据还表明:纤维的收缩率与收缩前后“第三相”指数之差呈良好的销性关系。  相似文献   
29.
PA6/PET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等速升温和等速降温DSC法对PA6/PET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升温和降温DSC相变曲线上,PA6/PET共混物具有双重熔融峰和双重结晶峰,表明PA6和PET组分可形成各自的结晶体。给出了各组分的结晶峰温度、结晶峰的半高宽、结晶半时间等表征结晶行为的参数,并讨论了影响结晶的因素。  相似文献   
30.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ANFIS)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信息融合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提取模糊规则和调整隶属函数,然后用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的输出构造证据理论中的基本概率赋值,解决了证据理论中的基本概率赋值不易确定的问题.该方法实现了模糊推理、神经网络和证据理论的有效结合,使得证据理论具备智能信息处理的能力,并应用于雷达与红外复合制导的目标识别融合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目标识别的置信度,降低了系统虚警率,融合结果也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