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41篇
无线电   3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不同盐渍青菜样品的细菌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对优势条带测序分析表明,盐渍青菜中主要的优势细菌是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细菌。在腌渍初期,海源菌属(Idiomarina)与海洋杆菌属(Marinobacter)细菌较丰富,在腌渍后期明显减少。乳杆菌属细菌在腌渍14、26个月的青菜中含量丰富,在腌渍2个月的青菜中含量较少。通过分离培养技术从盐渍青菜中分离获得23株产酸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戊糖乳杆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8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各5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株,溶血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inis)、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亚种(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ubsp.plantarum)、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各1株。DGGE操作简便,能够较好地反映盐渍青菜的细菌菌群变化,在盐渍青菜的细菌菌群结构分析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分离获得的产酸细菌可为盐渍工艺改进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32.
吸收层与倍增层分离的4H-SiC雪崩光电探测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和制备了吸收层和倍增层分开的4H-SiC穿通型雪崩紫外光电探测器.设计器件的倍增层和吸收层厚度分别为0.25和1μm.采用multiple junction termination extension(MJTE)方法减少器件的电流集边效应和器件表面电场.对器件的暗电流、光电流和光谱响应进行了测量.器件在55V的低击穿电压下获得了一个高的增益(>104);穿通前器件暗电流约为10pA数量级;0V偏压下器件光谱响应的紫外可见比大于103.光谱响应的峰值波长随反向偏压的增大而向短波方向移动,在击穿电压附近光谱响应的峰值波长移到210nm,此波长远远小于在0V时的响应峰值.结果显示器件在紫外光探测中具有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33.
蒸汽与液氨爆破对白酒丢糟稀硫酸降解工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白酒厂丟糟为原料,自制爆破装置,采用化学分析与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蒸汽爆破在温度200℃~220℃,维压时间5min~20min,压力1.0MPa~4.0MPa;液氨爆破在温度60℃~80℃,维压时间10min~30min,压力1.0MPa~4.0MPa的条件下,蒸汽与液氨爆破预处理对丢糟的主要成分与稀硫酸水解还原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蒸汽爆破条件为温度210℃,时间10min,压力2.5MPa时,处理后物料纤维素含量33.42%,半纤维素19.03%,稀硫酸水解还原糖得率最高51.92%;当液氨爆破条件为温度70℃,时间30min,压力2.5MPa时,处理后物料纤维素含量19.01%,半纤维素32.45%,稀硫酸水解还原糖得率最高48.09%。SEM与XRD显示,蒸汽与液氨爆破后白酒丢糟纤维形态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面断裂、空隙增加,纤维素的结晶度降低,有利于稀酸水解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34.
为了找到适合爆破预处理白酒丢糟的溶剂,以提高纤维素酶作用及同步糖化发酵酒精产率。以白酒厂丟糟为原料,自制爆破装置,采用化学分析与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物料分别经不同溶剂爆破与同步糖化发酵制备酒精的工艺。结果表明,物料经丁酮蒸气爆破处理后,固体中纤维素含量最高为41.85%,半纤维素含量为14.23%。底物10%(质量分数),经过120 h同步糖化发酵,酒精产量可达到理论酒精产量的46.21%。SEM与XRD显示,不同溶剂爆破后白酒丢糟纤维形态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纤维素的结晶度降低,有利于同步糖化发酵的进行。  相似文献   
35.
紫外波段的光探测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传统的吸收-倍增-分离(SAM)和PIN结构,设计了一种新结构(APIN)的4H-Si C紫外光电探测器,模拟了其光电特性,并与传统的SAM和PIN结构的光电探测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其在雪崩状态下具有类似于SAM结构的雪崩光电探测器(APD)的特性,在低反向偏压下具有类似于PIN光电探测器的特性,为实际器件的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浓香型白酒醅中高产酒精酵母菌的定向筛选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获得适用于酿酒生产的高产酒精酵母菌株,从浓香型白酒醅样品中,经不同浓度乙醇和pH条件下的定向富集和耐受性筛选以及发酵实验,获得3株能在酒精度13%vol、pH3.50的条件下稳定生长且产酒能力较强的酵母菌)XP-3、XP-7和XP-8,其中XP-3的产酒力达87.04%,粮食出酒率可达44.71%,高于一般酿酒酵母.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株酵母菌均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具有极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7.
为了提高白酒生产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效率,探讨了利用固定化酵母实现丢糟降解液连续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采用固定化的LR3.1300酵母菌株(Saccharomyces sp)进行丢糟降解液的批次和连续乙醇发酵试验。批次发酵试验结果显示,固定化酵母在白酒糟降解液与葡萄糖混合液中发酵的底物利用和产酒效率都较高。在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中,当固定化酵母液为60 mL,降解糖液进料速度为15 mL/h时,还原糖利用率为83.7%,流出液酒精度达到了3.97%vol,乙醇发酵的效率与前期的游离酵母发酵相比提高了43%。  相似文献   
38.
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性细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罪魁祸首,也是我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必须面对的重要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由于能够形成菌膜,进行亚致死损伤修复,调节抗性基因的表达等,从而对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冷冻、脱水、光照、真空以及氧化等环境胁迫产生耐受性.此外,致病菌也能够分泌各种胞外毒力因子等,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近年来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安全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展望.  相似文献   
39.
采用滤纸片法比较七种植物提取液对李果实采后常见致腐真菌的抑菌效果,研究甘草和肉桂复合提取液对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抑制效果及抑菌机理。结果表明,1.0g/mL甘草提取液对褐腐病菌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2.03mm;1.0 g/mL肉桂提取液对酵母菌(Saccharomyce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分 别为21.25 mm、17.49 mm和13.28 mm。 甘草、肉桂提取液对褐腐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7.81 mg/mL、15.63 mg/mL,两者 联合使用时对褐腐病菌的分级抑菌浓度(FIC)值为0.75,抑菌效果增强。 甘草、肉桂提取液处理后的褐腐病菌培养液相对电导率分别 达到96.64%、48.47%;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50.6 μg/mL、25.1 μg/mL。 推测其破坏了褐腐病菌细胞膜结构,改变了细胞膜渗透性,导致细胞质外泄,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0.
浓香型白酒的独特风味与窖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以己酸为前体物质的己酸乙酯是浓香型白酒中最重要的香气成分。该实验采用宏转录组技术对产己酸关键酶基因crt1、bcd、etfA1、etfB1、hbd1、nfnA和nfnB在老化窖泥中的表达以及老化窖泥中的己酸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为白酒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根据关键酶基因的物种注释结果,推测脱卤厌氧杆菌(Anaeromyxobacter dehalogenans)可能是窖泥中一类重要微生物;同时,窖泥中己酸的合成可能并非己酸菌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非己酸菌共同作用产生。在老化窖泥中,D-乳酸和L-乳酸之间不能通过乳酸消旋酶相互转换,丙酮酸通过丙酮酸氧化还原酶或2-氧代酸氧化还原酶而不是丙酮酸甲酸裂解酶催化生成乙酰辅酶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