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6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电工技术   80篇
综合类   427篇
化学工业   84篇
金属工艺   4133篇
机械仪表   2049篇
建筑科学   81篇
矿业工程   215篇
能源动力   201篇
轻工业   211篇
水利工程   20篇
石油天然气   70篇
武器工业   110篇
无线电   1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4篇
冶金工业   871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502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89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209篇
  1995年   266篇
  1994年   231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234篇
  1991年   226篇
  1990年   233篇
  1989年   24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滚筒是带式输送机的主要部件,分为传动滚筒和改向滚筒。改向滚筒的作用是改变输送带的运行方向或增加输送带与传动滚筒间的围包角,它的使用寿命严重影响着输送机的正常运行。滚筒在运转过程中发生断裂、断轴,造成胶带撕裂,高炉停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本文对滚筒断轴原因进行分析,查找事故产生的原因,为日后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利用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在Dievar钢中制备不同体积比例的贝/马复相微观组织,通过对显微组织、宏观/微观硬度、磨面形貌、磨屑和磨损率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贝/马复相Dievar热作模具钢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Dievar钢中下贝氏体含量随等温淬火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保温3、5、10 min时下贝氏体体积占比分别为32%、45%、63%。贝/马复相试样相比于传统油淬试样具有更高的回火抗性,不同等温试样硬度值均高于传统油淬试样硬度值。同等磨损条件下,等温淬火Dievar钢相较于常规热处理Dievar钢耐磨性更加优异。在400~6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条件下,Dievar钢表面氧化物为Fe2O3和Fe3O4。Dievar钢400~500℃高温磨损机制为磨粒-轻微氧化磨损;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物颗粒尺寸变大,磨粒磨损加剧。当温度升至600℃时,常规油淬试样磨损机制为磨粒-氧化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而等温淬火试样磨损机制则以氧化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33.
采用OM、XRD、SEM、TEM和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885~1150℃范围内不同淬火温度对电弧微铸锻增材制造AerMet100超高强度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弧微铸锻AerMet100钢原始态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和奥氏体组成,呈现出快速凝固的组织特征;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凝固组织逐渐消失,当温度超过1050℃时基本上完全消除;断裂韧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表现出升高的趋势;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没有明显变化;冲击吸收能量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淬火温度为1050℃时达到峰值。在试验温度范围内,1050℃左右淬火可获得优异的强韧性匹配,此时试验钢的断裂韧度为82.9 MPa·m1/2,抗拉强度为2010 MPa,冲击吸收能量为50 J。  相似文献   
34.
分别采用同时加热淬火方式和连续加热淬火方式对45钢锻件车轮进行感应淬火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连续加热淬火方式(感应器与工件间隙6 mm、输出功率为339 kW、频率为6.3 kHz),用清水进行喷淋冷却,然后对其进行230℃×2 h炉中回火处理后,车轮外表面踏面及倒圆角区域的表面硬度为509~599 HV0.2(50~55 HRC)、淬硬层深度为3.4~4.7 mm、显微组织级别为5~7级,均能达到其技术要求,并在工业化试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5.
对某水电用800 MPa调质贝氏体高强钢进行了热变形-热处理晶粒长大的实验室联合试验。采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钢试样进行不同工艺热压缩变形后冷却至室温,随后对试样进行模拟淬火再加热,在900~1200℃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条件下奥氏体化,研究热变形组织的差异对重新奥氏体化晶粒长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应变速率(0.01~10 s-1)、变形温度(900~1150℃)和60%工程应变下,试验钢获得的变形组织大致可分为3类:带有明显变形特征的组织、均匀细小的完全再结晶组织和已长大粗化的再结晶组织。3类组织再加热过程中其晶粒长大趋势基本相同,起始晶粒尺寸越大则最终奥氏体晶粒尺寸越大;但在950℃等温时,带有明显变形特征组织的变形试样奥氏体晶粒先缓慢长大后又迅速长大粗化。经评估验证,所建立的Sellars模型、Beck模型和Hillert模型晶粒长大动力学方程对于试验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均有比较满意的预测效果。3类变形组织对应的Hillert模型及Sellars模型中奥氏体长大激活能基本相同,说明同一成分钢种的初始组织的差异并未显著影响晶粒长大机制...  相似文献   
36.
结合第二相析出强化原理并采用基于饱和值调整法的工艺路径,使用计算软件辅助制定第二相强化真空渗碳淬火工艺,并对18CrNiMo7-6钢制圆片试样和齿轮试样进行了试验。分别测试了圆片试样与齿轮的表面硬度、淬硬层深度,并观测了圆片和齿轮试样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第二相强化渗碳工艺可导致在渗碳层中析出大量弥散细小且分布均匀的碳化物,其作为渗碳层中的第二相粒子,提高圆片试样表面硬度至840 HV左右,且高硬度层较深,硬度-层深曲线较为理想,可以应用在齿轮等传动部件以提高其表面硬度。  相似文献   
37.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冲击试验机、洛氏硬度计和拉伸试验机等,对淬火-配分(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对60Mn2SiCr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试验钢经Q-P处理后微观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等温淬火温度从120℃升高至180℃,试样洛氏硬度、冲击吸收能量、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均随着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下降而降低。当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为120℃时,力学性能最优,试样中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13.9%,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质量分数)为1.1%,洛氏硬度为58.8 HRC,冲击吸收能量为50.7 J,抗拉强度为1768 MPa,伸长率达19.6%。  相似文献   
38.
对热辗扩Q345钢/40Cr钢双金属环件进行860~950℃淬火和520~610℃回火处理,并对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测试。双金属环件在890℃淬火后,进行不同温度回火,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淬火后晶粒细化,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晶粒变大。40Cr钢硬度先下降后升高,Q345钢硬度稍微下降,结合层靠近40Cr钢一侧硬度先下降后升高,靠近Q345钢一侧硬度下降。在860℃淬火时,40Cr钢一侧合金元素未完全溶解,在890℃淬火效果最佳。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双金属环件的抗拉强度和硬度下降;40Cr钢的伸长率提高,Q345钢和结合层的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双金属环件的冲击性能提高。结合层断口在Q345钢一侧。双金属环件在890℃淬火、550℃回火后综合性能最好,可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9.
4145H钻具钢的激光淬火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激光淬火工艺对4145H钻具钢进行热强化处理,通过金相显微镜及洛式硬度计的观察和检测,分析激光功率及激光扫描速度对4145H钢淬火表层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考察不同激光功率及激光扫描速度变量下的表面磨损情况,优选出最佳的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同其他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相比,以2 k W及400 mm/min的激光工艺参数淬火,4145H钢表层可形成细密的马氏体组织,表层硬度达到55. 7 HRC,磨损量最小,试样表层磨损形式主要以刮擦为主,磨损轻微,表现出较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40.
介绍了ADI的强化机理、等温淬火工艺、微观结构特点以及若干工艺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作用,重点阐述了ADI球铁毛坯件的生产、奥氏体化和等温转变过程的技术要点。同时,简述了无奥氏体ADI、双相ADI、铸态ADI和两步ADI的制备工艺和技术特点,以期为ADI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