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7篇
  免费   126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电工技术   394篇
综合类   392篇
化学工业   96篇
金属工艺   125篇
机械仪表   72篇
建筑科学   146篇
矿业工程   343篇
能源动力   15篇
轻工业   45篇
水利工程   169篇
石油天然气   153篇
武器工业   22篇
无线电   1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77篇
冶金工业   45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354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城市中心高峰负荷逐年增长,系统平衡资源需求激增。在常规电源被大规模替代,发电侧调节能力受限的同时,柔性负荷在电网中占据比例逐渐上升,其响应快、经济性高等运行特性增加了电网的调控手段,对系统的调峰调频、平衡新能源波动以及提供辅助服务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重点关注柔性负荷的建模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柔性负荷的物理模型、响应模型和聚合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国内柔性负荷发展和研究情况,对柔性负荷的控制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32.
智能变电站网络性能对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实时性、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应用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从仿真建模角度探究智能变电站网络实时性,为变电站通信网络系统运行提供分析手段和优化方法。首先剖析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系统结构,利用OPNET模拟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运行场景。接着在深入分析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实时性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DiffServ机制的交换式局域网网络性能优化方案。最后通过OPNET仿真平台模拟和分析该方案的运行场景。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33.
针对VSC-LCC型双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合其系统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极性切换的启动控制方案。建立了VSC-LCC型双端混合直流输电 系统拓扑及其数学模型;在VSC换流器整流侧采用直接电流控制方法,在LCC换流器端逆变侧采用定直流电压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该系统潮流单向 流动性的限制问题,在LCC换流器端直流侧采用极性切换的启动控制策略;在PSCAD/EMTDC环境下建立了该系统的模型,验证了设计的启动控制策略。 仿真结果表明,该启动控制策略能有效抑制启动过程中的过电流和过电压,保证系统平稳地过渡到额定运行状态,达到了良好的启动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4.
俞胜  梁晖  马恒瑞 《陕西电力》2020,(5):106-110
配电线路分布广泛,面临不同海拔气候环境特征,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对线路雷电绝缘防护的影响。利用EMTP软件搭建配电线路模型,考虑雷击过电压和线路绝缘故障出现的随机特性,通过区间组合统计法计算考虑海拔高度、污秽情况和土壤电阻率影响后的线路绝缘防护失效概率,分析采用绝缘导线和安装线路避雷器的防护效果,讨论避雷器设置间隔对防护失效概率的影响。采用绝缘导线或安装线路避雷器能够有效降低线路绝缘防护失效概率,但高海拔区域、污染严重地区或高土壤电阻率区域需要缩短避雷器设置间隔以确保良好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35.
针对含大规模风光接入的电力系统中广域储能优化配置问题,提出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风电出力、光伏出力与负荷间的时序数据进行典型日场景集抽取;以年弃风成本、弃光成本与储能等效年投资成本3者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面向风光综合消纳的广域储能优化配置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采用智能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实现储能投资最小化和风光消纳最大化的综合最优。以宁夏电网实际运行数据为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6.
针对在复杂电力智能巡检任务与环境下,多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计算量大、实时性差的问题,提出了面向电力智能巡检的多机器人系统协同路径规划算法。首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2种不同群体规模下的多机器人系统交通规则法;接着,在所提交通规则法的基础上融入单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提出了多机器人系统协同路径规划算法,且通过加权改进提升其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表明了所提2种交通规则以及协同路径规划算法在多机器人系统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7.
提出一套完整的水电机组振动故障模式识别方法。首先,基于广义S变换提出一种能反映频谱特性的频带能量谱特征向量提取方法,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作为诊断模型的输入变量;然后,在分析量子粒子群算法(QPSO)和支持向量机算法(SVM)的基础上,利用QPSO算法对SVM算法中的核函数参数g和惩罚系数C进行寻优以提高SVM算法模型的诊断精度,提出一种基于QPSO-SVM算法的故障分类方法;最后,通过对比仿真和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学习能力强、诊断精度高、鲁棒性好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针对传统春节效应影响时期按经验选取以及物理意义模糊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于用电量春节效应调整新方案,以估计和消除春节效应对电量的影响。首先提出一种确定春节效应影响时期的方法;然后基于X-12-ARIMA模型形成一种春节效应调整新方案,对原始电量序列进行修正,以减小春节效应影响月份的预测误差;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 进行某省月度负荷用电量预测算例分析,验证该春节效应调整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春节效应调整方法可有效改善用电量数据质量,有助于对中期负荷用电量做出更为精准的预测。  相似文献   
39.
汤丹铜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康滇构造带,矿体产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白云岩与黑山组碳质板岩中,分别称为东川式和桃园式铜矿体。铜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受层位控制明显,具有多层位赋矿特征。通过梳理主要控矿要素,总结成矿规律,结果表明:汤丹铜矿床的东川式(Ⅰ号和Ⅱ号矿体)与桃园式(Ⅳ号矿体)铜矿体受连通性较好的横向断裂控制,铜矿化强烈的地段,NW向横向断裂较发育; 落雪组渗透性较好的砂质白云岩和黑山组碳质板岩为主要含矿层,岩性控矿特征明显; 赋矿围岩的V/Cr、V/(V+Ni)、Ce/La沉积环境判别图解显示氧化-还原界面是成矿有利地段。结合近两年对东川矿田的深边部找矿工作部分成果,以多层位成矿体系为依据,以因民铜矿区为例进行多层位找矿分析。调查发现因民铜矿区横向断裂较发育,每400 m约有12条,局部分布较密集(每100 m约有9条),落雪组二段青灰色白云岩和黑山组碳质板岩中均具有一定的铜矿化,多个原生晕样品Cu质量分数大于2 000×10-6,预测在东川式层状铜矿体上部层位具有寻找东川式层控脉状铜矿体和桃园式铜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40.
灵湖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地区,矿体大多呈脉状产于断裂带内。成矿过程可初步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黄铁矿3个阶段。Au主要沉淀于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期石英中发育富液两相、富气两相和H2O-CO2三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424 ℃~499 ℃,盐度为11.5%~13.6% NaCleq,密度为0.55~0.66 g·cm-3; 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发育富气两相、富液两相和H2O-CO2三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291 ℃~389 ℃,盐度为0.4%~11.8% NaCleq,密度为0.50~0.83 g·cm-3; 石英-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可见富液两相和富气两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206 ℃~289 ℃,盐度为8.3%~22.2% NaCleq,密度为0.83~0.99 g·cm-3。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低盐度和低密度等特征。灵湖金矿床中石英的δ18OH2O值为0.7‰~4.5‰,δD值为-106.4‰~-86.1‰。H-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为-8.5‰~2.4‰,206Pb/204Pb值为17.202~17.796,207Pb/204Pb值为15.448~15.473,208Pb/204Pb值为37.712~38.255。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低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灵湖金矿床为岩浆热液型金矿,流体相分离和温度的降低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