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0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44篇
电工技术   171篇
综合类   911篇
化学工业   340篇
金属工艺   39篇
机械仪表   102篇
建筑科学   1396篇
矿业工程   216篇
能源动力   34篇
轻工业   561篇
水利工程   205篇
石油天然气   98篇
武器工业   15篇
无线电   837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6篇
冶金工业   185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4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493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499篇
  2011年   674篇
  2010年   499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41.
我国近代城市中种植行道树的观念形成于民初、并在1920年代后期得以深入人心,成为道路建设和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考察近代城市行道树种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其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巴黎改造和维也纳等欧洲城市拆墙辟道运动,同时被引入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并成为城市美化运动的标志之一。西方的这些经验在20世纪初传入日本后,行道树成为模仿西方城市意象的重要道具,同时满足了防灾需求。我国近代的行道树种植观念即在此影响下形成。民国的行道树文献带着普及知识、规训市民行为、强化民族主义意识等多重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国家建构的进程。考察行道树种植观念的形成是研究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思想史的样例。  相似文献   
42.
《现代装饰》2016,(3):22-23
"闲言碎语"是上海外滩美术馆2016年度的首档新展,也是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级别的个人展览。展览通过7件全新制作的艺术作品,对文本和图像之间的空间进行审查,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 张奕满的创作常蕴含丰富的典故,很多我们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艺术家的手中都能与其作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能将《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和《憨豆先生》《跑步鸡》这样老套的电视节目,甚至八卦小报《苹果周刊》放在一起,  相似文献   
43.
科学传播本质上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具有伦理属性。一是传播主体与受众具有道德判断,二是科学传播模型的改变受社会道德的影响,三是科学知识本身的道德属性。但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科学传播除了具有的科学性、真实性和规范性之外,还应具有传播方式公平性、传播动机正义性及传播态度批判性。  相似文献   
44.
钟博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58-16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012年全年网民增量为5 090万,普及率提升3.8个百分点。以互联网技术和网络为载体进行科普是一个趋势,人们倾向于通过网络来了解相关科普信息,从而科普网站渐渐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阵地。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对如何有效提升我国网络科普资源的利用率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5.
科普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化过程。直到20世纪初期,科学家还以钻在实验室里不与公众接触为荣,所以科学技术的普及是科学家向公众单向输出的过程,这时的科学传播活动被称为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即科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家和公众都陷入对战争期间科学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思考中,公众对科学家的道德、对科学技术同人类和环境关系的审视,导致了公众对科学议题的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46.
自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在专注地震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始创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科普作品。如今,图书、画册、折页、挂图、展板、音像制品、交互软件和科普网站等媒介形式不断涌现,这些防震减灾宣传品作为最直观的宣传媒介,在普及公众地震知识、提升社会防灾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国内现有防震减灾科普作品作了初步分析研  相似文献   
47.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往往离不开生动的建筑场所,然而文学语言的描述,往往无法满足读者对于建筑场所的空间感受,大部分借助于读者自身的想象。因此,本文试从场所精神的角度解读白鹿祠堂,包括:白鹿祠堂与白鹿原的环境关系、祠堂的格局、祠堂里发生过的故事以及祠堂的最终命运四个方面,阐释了祠堂与自然、人、社会的巧妙关联性。从而,较全面的再现白鹿祠堂的场所性与空间感,为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建筑场所提供一种可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48.
人类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破坏严重,如何在建筑实践中寻找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解决之道。城市与社区均是人与人之间、家人关系、邻里关系、社区公共交往、环境和谐的发生场所,我们应该在立意、规划设计中,让尽可能多的民众达至幸福生活的理想。  相似文献   
49.
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是一个前沿问题,水科普是水利风景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丰城市玉龙河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为例,分析玉龙河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内容、展陈、宣教及活动方式,尝试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50.
金庸小说以"有""无"哲学观念为落脚点,通过对武功的从无到有、武功的从有到无和武功的有无相生等三个方面,对道家的"有""无"观念进行了文学演绎。其文化意蕴体现在厚积薄发、天人合一,折射出道家的辩证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境界。从"有""无"哲学观念出发解读金庸小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