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8篇
建筑科学   38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5篇
无线电   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青锋 《世界建筑》2015,(4):123-127,137
本文讨论了济南小清河湿地国际工作坊集群设计中的10个子项目,将它们分为5组以辨析不同的设计策略与建筑诉求。文章指出这5种设计策略实际上涵盖了当下中国建筑市场中的主流倾向,充分体现了当下中国建筑实践的多元性现状。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厚度的意义     
青锋 《建筑师》2013,(1):52-61
将2012年普利茨克奖与2011密斯·凡.德·罗奖获奖作品相比较。会发现它们都体现出了一种“厚度”特征,这提示了一种跨文化的建筑倾向的存在。在王澍的作品中,厚度包括如下几个层次:时间、材料、建构与劳动。这些特征让上述作品迥异于近年来的大多数明星作品。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也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主流现代建筑传统保持距离。在建筑的分析之上。本文将借用海德格尔的“世界”与“大地”的概念,更为深入地讨论厚度这一元素的含义。以及它与王澍所探索的“生活世界的重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青锋 《建筑师》2011,(5):38-42
本文讨论了刘家琨的近作胡慧姗纪念馆.对该建筑的内涵、意义、以及作者的设计立场进行了解读。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建筑.胡慧姗纪念馆的建筑元.素——比如双坡形体、实体构筑以及圆形天窗等——实际上与建筑史上的原初建筑以及纪念性建筑等传统观念有深厚的联系.作者根据柏拉图、维特鲁威、劳吉尔.森佩尔、路斯以及罗西的相关论述对此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这个纪念馆的纪念性.也就是这个建筑与其纪念主题之间的关系,为这一项目的建筑意义提供了一种解读。最后.本文讨论了这个建筑与刘家琨所坚持的“处理现实”的设计态度之间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47.
青锋 《建筑师》2011,(1):5-16
普金是19世纪初英国哥特复兴运动的重要代表,他的功能主义理论被视为现代主义理论的先驱之一.本文深入剖析了他两部著作--<对比>与<尖式或基督教建筑的真实原则>的差异,揭示出普金论述中两种不同的功能主义:总体功能主义与本质功能主义.并经过进一步分析,指出了本质功能主义的缺陷以及总体功能主义作为建筑理论基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8.
青锋 《建筑学报》2021,(11):64-69
虽然很早之前就看到过山谷音乐厅的照片与模型,但是在建筑现场,穿过一片有着浓郁的阿尔瓦阿尔托情调的别墅群之后,看到山谷的尽头赫然出现的一块黑色的"岩石",仍然会感到诧异.人们很难会将这块"岩石"与音乐厅联系起来,甚至不会认为它是一个建筑.这个物体巨大的体量、黑色的表面、突兀的形体以及坚硬的线条,都向你暗示,这既不像是人造物,也不像是天然事物,它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异类.这种体验在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著名电影《2001漫游太空》(2001:A Space Odyssey)中出现过.一块黑色的光洁长方体神秘地出现在自然环境之中,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具有什么作用,或者昭示什么意义.它只是出现,然后消失,但原始的灵长类动物却突然懂得了利用工具.这与长方形体块有什么关系,与后来宇航员的幻游有什么关系,库布里克从来不打算给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49.
青锋 《互联网天地》2009,(12):70-71
简单是因为从理论来说,用户目前在电脑中所进行的所有工作都可以交由“云”来完成,复杂是因为从实际来看,“云”在现在的运用还仅是点滴,远远未达到其概念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50.
本文讨论了META-工作室新作森之舞台的建筑内涵。文章主要关注了这个建筑中对日常知觉的重塑。建筑师通过在上下层不同的策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对"视觉独断性"的动摇。虽然从视景出发,但是知觉重塑赋予了这个建筑更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