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54篇
化学工业   1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9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Charles S. Peirce’s late-nineteenth-century semiotic theory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key frameworks for analysing the photograph as a visual sign. This article, however, proposes a closer look at Peirce’s contemporaneous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 as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the visual,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 photographic halftone first emerged. When, exactly, did it begin to matter if a photographic image made up of a certain arrangement of graphic marks was read differently from a photographic image made up of a different arrangement of graphic marks? Such pragmatist questions were crucial to the early reception of halftone reproductions, which were often integrated into illustrated magazines as simply one element within an already diverse array of graphic codes. Turning to Jacob Riis’s How the Other Half Lives (1890) as a case stud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reading the halftone as a chiefly photographic sign was not in fact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its introduction into the illustrated press in the 1880s and 1890s, but required instead a constant negotiation of both visual and conceptual imprecision – an imprecision eventually smoothed over in favour of an association of halftone technology with photographic ontology by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废报纸脱墨浆过氧化氢―过氧化氢(PP)、过氧化氢―甲脒亚磺酸(PF)两段漂白工艺。结果表明,废报纸脱墨浆PP漂白中第二段过氧化氢漂白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浆浓20%,漂白时间2.5 h,温度60℃,乙二胺四乙酸(EDTA)用量0.2%,硫酸镁用量0.05%,硅酸钠用量0.5%,过氧化氢用量4%,氢氧化钠用量0.5%,漂后浆白度71.5%(ISO);PF漂白中第二段甲脒亚磺酸漂白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漂白温度60℃,漂白时间40 min,浆浓10%,甲脒亚磺酸(FAS)用量1.6%,NaOH用量0.8%,漂后浆白度68%(ISO)。  相似文献   
63.
陈昊 《包装工程》2011,32(18):18-21
分析了报纸媒介与其它媒介的不同点,归纳总结出了报纸媒介的独有特征,论述了反映报纸这种媒介特殊性质的视觉信息符号,即色彩、图片、面积与位置、刊登频次、标题与文字等,进而分析了报纸广告如何从引发注意力的媒介要素上下手,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提出了报纸广告只有充分运用媒介特征,编排技巧,强势与优势互用,才能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效果或销售效果。  相似文献   
64.
手机报的传播价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在人类媒介功能外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手机报是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衍生的优秀产品形式,它拉近了人们同新闻事件的距离.从手机报的概念和分类入手,在论述手机报大众传播、小众接收的传播特点的基础上,以中国2008年雪灾报道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为例,分析了手机报在重大事件中的突出作用;以"两会"报道为例,展现...  相似文献   
65.
报纸贮存状况对油墨可脱除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国产报纸的贮存条件对油墨可脱除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良好贮存状况下,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报纸脱墨浆的尘埃度增加、白度降低;经受阳光照射或在高温条件下贮存,会使脱墨浆的尘埃度大幅度增加,油墨的可脱除性急剧恶化,脱墨浆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66.
废报纸的高浓碎解及其脱墨浆浮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ORMAX Micro-Maelstrom实验室高浓碎浆机研究了废报纸碎解过程中的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对脱墨浆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FORMAX浮选器工艺参数如浮选时间、空气流量、空气压强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报纸碎解过程的化学作用中NaOH、Na2SiO3、H2O2和脱墨剂的用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机械作用中碎浆浓度的影响大于碎浆时间和碎浆机转速.  相似文献   
6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进入全面化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等技术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人们的生活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新闻报纸的编辑工作。随着新媒体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编辑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加强对科技信息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编辑能力,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的数字时代要求。现阶段,科学掌握着数字化背景的发展,也关系着报纸新闻编辑的工作效率,所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关于报纸新闻编辑行业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8.
以天然高分子为基本原料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制备一种适于轻量级新闻纸的添加剂 ,同时对应用进行了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69.
现在的报纸广告版面设计并不只是一种技术性的操作,更多的来自于整体视觉化和形象化的设计。报纸是一种规范的载体,要受印刷、开度、出血线、版心、内容的影响,因而它的设计自由度相对小一些。从受众群体出发、从受众的视觉流程考虑报纸广告的版式设计、从表现商家主要诉求点出发,设计出版式统一、连贯和重点突出的报纸广告,以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0.
废报纸作为一种富含纤维素的废物,因其量大且价廉易得,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综述了废报纸在吸水树脂和染料吸附剂、金属离子吸附剂、活性炭和碳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废报纸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