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2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249篇
电工技术   130篇
综合类   465篇
化学工业   1052篇
金属工艺   4509篇
机械仪表   1582篇
建筑科学   132篇
矿业工程   273篇
能源动力   185篇
轻工业   443篇
水利工程   23篇
石油天然气   190篇
武器工业   95篇
无线电   6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41篇
冶金工业   902篇
原子能技术   38篇
自动化技术   8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655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471篇
  2009年   527篇
  2008年   580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367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47篇
  1996年   225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216篇
  1993年   177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74篇
  1990年   194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在Dievar钢中制备不同体积比例的贝/马复相微观组织,通过对显微组织、宏观/微观硬度、磨面形貌、磨屑和磨损率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贝/马复相Dievar热作模具钢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Dievar钢中下贝氏体含量随等温淬火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保温3、5、10 min时下贝氏体体积占比分别为32%、45%、63%。贝/马复相试样相比于传统油淬试样具有更高的回火抗性,不同等温试样硬度值均高于传统油淬试样硬度值。同等磨损条件下,等温淬火Dievar钢相较于常规热处理Dievar钢耐磨性更加优异。在400~6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条件下,Dievar钢表面氧化物为Fe2O3和Fe3O4。Dievar钢400~500℃高温磨损机制为磨粒-轻微氧化磨损;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物颗粒尺寸变大,磨粒磨损加剧。当温度升至600℃时,常规油淬试样磨损机制为磨粒-氧化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而等温淬火试样磨损机制则以氧化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62.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18CrNiMo7-6齿轮钢进行了等温单道次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为900~1150℃,应变速率为0.01~5 s-1,应变为0.76的条件下材料的热变形行为;并且通过光学显微镜对热变形后的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唯象型Arrhenius本构方程,预测的峰值应力与试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高温热变形过程是加工硬化与动态回复以及动态再结晶的竞争过程,在热变形的过程中会形成变形晶粒、再结晶晶粒、等轴晶和晶粒长大等4种类型的微观组织。当应变速率为0.01 s-1时,动态再结晶程度与变形温度成正比,当变形温度超过1050℃时,变形能转变成晶粒长大的驱动能,使得晶粒粗大;当应变温度一定(1050℃)时,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动态再结晶发生不完全,导致晶粒组织出现细化、畸变、不完全再结晶共存的现象。变形程度越大,晶粒越细小。  相似文献   
63.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冲击试验机、洛氏硬度计和拉伸试验机等,对淬火-配分(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对60Mn2SiCr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试验钢经Q-P处理后微观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等温淬火温度从120℃升高至180℃,试样洛氏硬度、冲击吸收能量、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均随着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及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下降而降低。当Q-P工艺等温淬火温度为120℃时,力学性能最优,试样中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13.9%,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质量分数)为1.1%,洛氏硬度为58.8 HRC,冲击吸收能量为50.7 J,抗拉强度为1768 MPa,伸长率达19.6%。  相似文献   
64.
以一种连接传动件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工艺锻造产品质量差、使用期限短的问题,通过Deform11.0对锻件的成形工艺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锻件外形虽成形完整,但在预锻工序中出现了金属对流现象,导致了折叠缺陷的产生,从而影响锻件的成形质量。为此,对预锻件的形状进行改进,设计了两种方案,分别进行了预锻、终锻的成形模拟验证,并比较了两道工序的锻造成形力。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方案能够改善金属的流动情况,解决对流引起的折叠缺陷;此外,方案2需要的锻造成形力更小,能够减小模具的负载。最终基于方案2进行了锻造试验,得到的连接传动件的成形外观好、切断截面锻造流线连续、无金属折叠缺陷、各尺寸检验合格,达到了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65.
为解决一种车用法兰盘零件传统制造工艺效率低、材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使用性能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3工位热模锻成形工艺,依次经预成形、预锻、终锻成形。为保证工艺质量,利用Deform-3D软件对法兰盘零件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金属变形过程确定了工艺中的隐藏缺陷;对预锻模具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同时依次进行了成形检验,并对比了改进后两种方案的终锻件的温度分布、预锻和终锻工位的锻造力及模具磨损情况。结果表明,改进后工艺可解决锻造缺陷,并且采用改进方案2,对法兰盘锻件质量的提高和模具寿命的延长更有帮助。最后,进行了法兰盘零件的热模锻试验,得到了符合预期的法兰盘零件,有效解决了目前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66.
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低成本、易热变形的Ti-43Al-3.5Mn-0.5W(at%)合金锻锭,并对其组织、室/高温拉伸力学性能、抗高温氧化性、热变形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与Ti-42Al-5Mn相比,研制的合金强度、抗高温氧化性、热变形能力更佳,且该合金α2和βo相中具有更低的Mn含量,降低了合金近服役温度下富锰Laves相的析出倾向。合金的固态相变路线为:β→β+α→β+α+γ→β+βo+α+α2+γ→βo2+γ,其中γ相完全溶解的温度(Tγ-solv)约为1250℃,β单相区温度(Tβ或Tα)约为1360℃。锻态合金显微组织为α2/γ片层和片层界面处大量βo和γ混合相,高温强度降低明显。通过两步热处理,锻态合金的高温强度和稳定性均有一定提升,这主要归结为片层组织含量的提高和片层晶团尺寸的细化。1260℃/0.5 h/AC+800℃/...  相似文献   
67.
研究了非等温蠕变时效处理中升温速率和峰值温度对Al-Zn-Mg-Cu合金回弹性能、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分析了合金的析出行为和时效强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加热速率的降低和峰值温度的升高,合金的回弹率降低;晶内析出相的尺寸增大,而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小;晶界析出相逐渐变得不连续,无析出区扩大。经非等温蠕变时效(20℃/h,180℃)处理后的合金主要析出相为致密的η’相,晶界析出相不连续,无析出区的宽度约为44.2 nm。非等温蠕变时效(20℃/h,180℃)处理的合金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均优于常见的等温蠕变时效(120℃,24 h)处理的合金,并且时效时间缩短了67%。  相似文献   
68.
<正>山东方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环己酮/己内酰胺尾气综合利用项目日前正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采用清华炉水煤浆水冷壁加压气化、等温变化、低温甲醇洗和变压吸附(PSA)提纯等国内先进成熟的技术,建设制氢装置、环己酮尾气提纯制氮装置、合成氨装置以及辅助设施,所制氢气供方明化  相似文献   
69.
《模具工业》2019,(12):36-41
基于拉压对称的机械应变控制模式,研究了4Cr5Mo2NiV钢的等温疲劳性能,并采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的损伤和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等温疲劳过程中,4Cr5Mo2NiV的应力-应变滞后回线均呈中心对称分布,随着机械应变幅的增大,材料滞后回线的面积增大,材料的损伤程度增加,等温疲劳寿命缩短。  相似文献   
70.
介绍了ADI的强化机理、等温淬火工艺、微观结构特点以及若干工艺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作用,重点阐述了ADI球铁毛坯件的生产、奥氏体化和等温转变过程的技术要点。同时,简述了无奥氏体ADI、双相ADI、铸态ADI和两步ADI的制备工艺和技术特点,以期为ADI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