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5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216篇
电工技术   174篇
综合类   321篇
化学工业   142篇
金属工艺   152篇
机械仪表   367篇
建筑科学   219篇
矿业工程   176篇
能源动力   46篇
轻工业   41篇
水利工程   52篇
石油天然气   53篇
武器工业   69篇
无线电   78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3篇
冶金工业   73篇
原子能技术   34篇
自动化技术   62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目的 现有方法存在特征提取时间过长、非对称失真图像预测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同时少有工作对非对称失真与对称失真立体图像的分类进行研究,为此提出了基于双目竞争的非对称失真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依据双目竞争的视觉现象,利用非对称失真立体图像两个视点的图像质量衰减程度的不同,生成单目图像特征的融合系数,融合从左右视点图像中提取的灰度空间特征与HSV (hue-saturation-value)彩色空间特征。同时,量化两个视点图像在结构、信息量和质量衰减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获得双目差异特征。并且将双目融合特征与双目差异特征级联为一个描述能力更强的立体图像质量感知特征向量,训练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特征—质量映射模型。此外,还利用双目差异特征训练基于支持向量分类模型的对称失真与非对称失真立体图像分类模型。结果 本文提出的质量预测模型在4个数据库上的SROCC (Spearman rank ord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和PLCC (Pearson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均达到0.95以上,在3个非对称失真数据库上的均方根误差(root of mean square error,RMSE)取值均优于对比算法。在LIVE-II(LIVE 3D image quality database phase II)、IVC-I(Waterloo-IVC 3D image qualityassessment database phase I)和IVC-II (Waterloo-IVC 3D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database phase II)这3个非对称失真立体图像测试数据库上的失真类型分类测试中,对称失真立体图像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9.91%、94.76%和98.97%,非对称失真立体图像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5.46%,92.64%和96.22%。结论 本文方法依据双目竞争的视觉现象融合左右视点图像的质量感知特征用于立体图像质量预测,能够提升非对称失真立体图像的评价准确性和鲁棒性。所提取双目差异性特征还能够用于将对称失真与非对称失真立体图像进行有效分类,分类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82.
针对传统视网膜血管分割网络随着网络深度加深导致微小特征信息丢失,网络分割灵敏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对称编码-解码模块的非对称视网膜血管分割结构。网络权重参数量为7.2MB,以残差注意力模块和多尺度空洞卷积模块作为基础特征提取模块,特征图的最大通道层数只有64层,特征图尺寸减半和反卷积操作都只有两次,能够减少特征图尺寸变化带来的信息丢失现象。本文所提方法在DRIVE和CHASE-DB1数据集上进行测试的准确性分别为96.85%和97.39%,灵敏度分别为84.03%和86.50%,特异性分别为98.08%和98.12%,AUC分别为98.63%和98.99%。  相似文献   
83.
为避免电网非对称故障时直驱永磁风电机组发生脱网事故,分析了电网电压不对称跌落时机、网侧能量不平衡引起直流链电容电压骤升的机理,提出了一种并联超级电容储能与序分量协调控制策略。考虑了电网非对称故障时电压的跌落程度、传动系统的储能限度和变流器的约束条件,通过对机、网侧变流器进行双闭环控制,实现快速平衡母线有功功率,同时补偿无功以改善电网电压。根据超级电容器寿命等影响因素选取电容容量,采用DC-DC变换器对超级电容的储能模式进行控制,限制故障阶段直流链支撑电容的电压。仿真结果表明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提高了直驱永磁风电系统非对称故障的穿越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4.
基于微型无人机雷达、精确制导武器雷达及无线通信终端设备的应用前景,设计了一种非对称主副波导定向耦合器。该耦合器采用主副波导为不同形状的等间距多孔耦合结构,将主矩形波导TE10模的信号耦合到副圆形波导TE11模中,利用相位叠加原理使得隔离端口相位达到反向相消的效果,能够得到良好的耦合度和隔离度。该耦合器中心频率为400 GHz,相对带宽为40 GHz,结果表明,定向耦合器耦合度达到-13.8~-12.8 dB,实现了弱耦合效果且耦合度稳定性较好,隔离度优于-24.5 dB,直通插入损耗为-3~-2.5 dB,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5.
具备电力线通信(PLC)功能的家用电器属于多功能器具,按照多功能器具的标准适用原则,具备PLC功能的家用电器使用家电功能时适用GB 4343.1-2018,那么使用PLC功能时适用何种标准、采用何种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现有标准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该文借鉴欧盟的相关PLC标准,对家电类产品的PLC端口的传导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传导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86.
紧磁滞回线是评测物理器件或数学模型是否为忆阻的关键依据,其对称特性也是忆阻的重要特征之一。该文提出一种有源非对称忆阻二极管桥模拟器,它通过改变二极管桥中并联二极管的数量可实现紧磁滞回线非对称度的控制。首先,验证了该非对称忆阻模拟器的指纹特征,并着重探讨了激励频率和对称度控制参数对紧磁滞回线非对称度的影响。进一步地,将该非对称忆阻模拟器耦合到Sallen-Key高通滤波器,构建了一种无感忆阻蔡氏电路;建立了相应的无量纲系统,并揭示了系统吸引子的非对称演化现象。结合平衡点稳定性分析、分岔分析和多吸引子状态初值空间分布,阐明了吸引子非对称演化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受非对称忆阻的影响,无感忆阻蔡氏电路的两个不稳定鞍焦点失去平衡,导致了非对称共存分岔、多稳定模态等行为的产生。最后,由硬件电路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7.
为改善整体式双层隔振系统中间质量因实际工程空间尺寸、质量以及加工精度限制导致刚性相对弱、质量偏心大和弹性效应明显而引起的隔振效果降低问题,采用中间质量为分布式双层隔振系统是一种处理措施。本文通过偏心激励下的非对称双层隔振系统理论建模,对比研究在同等条件下整体式统和分布式双层隔振系统隔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双层隔振系统在中高频隔振效果明显优于整体式双层隔振系统,且在小于整体式质量比时仍能获得相当的隔振效果,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8.
针对多媒体信息中的视频流采用数字水印技术实现版权保护和防攻击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非对称数字水印算法,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多媒体信息中作者的版权,还能抵抗一些常见攻击以达到防止被篡改的目的,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9.
文章提出一种具有非对称结构的新型相变存储器单元结构,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该非对称结构相变存储单元进行了三维电热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特征尺寸下,非对称结构相变存储单元的操作电流明显小于传统的对称型T型结构相变存储单元.  相似文献   
90.
影响图是单决策人基于不确定信息表示和求解复杂决策问题的图模型,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标准建模工具。由于决策环境纷繁复杂,决策问题多种多样,没有任何一种建模工具能够普遍适用于各种决策问题。为了表示复杂决策问题,增强影响图的表达能力,研究者对影响图进行了多种扩展。从建模无限制决策问题、非对称决策问题、涉及连续变量的决策问题、涉及非精确变量的决策问题及多Agent决策问题等方面对影响图的扩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指出了有关影响图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关键词:决策;影响图;无限制决策;非对称决策;多Agent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