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33篇
  免费   4810篇
  国内免费   1840篇
电工技术   1506篇
综合类   4604篇
化学工业   2861篇
金属工艺   870篇
机械仪表   2227篇
建筑科学   4640篇
矿业工程   26011篇
能源动力   396篇
轻工业   313篇
水利工程   322篇
石油天然气   999篇
武器工业   49篇
无线电   108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69篇
冶金工业   486篇
原子能技术   15篇
自动化技术   5030篇
  2024年   208篇
  2023年   940篇
  2022年   1077篇
  2021年   953篇
  2020年   1528篇
  2019年   1790篇
  2018年   1937篇
  2017年   1464篇
  2016年   1602篇
  2015年   1887篇
  2014年   2758篇
  2013年   2240篇
  2012年   3193篇
  2011年   3947篇
  2010年   2883篇
  2009年   3030篇
  2008年   2710篇
  2007年   2692篇
  2006年   2407篇
  2005年   2185篇
  2004年   1888篇
  2003年   1539篇
  2002年   1185篇
  2001年   966篇
  2000年   955篇
  1999年   1051篇
  1998年   850篇
  1997年   836篇
  1996年   657篇
  1995年   547篇
  1994年   504篇
  1993年   296篇
  1992年   233篇
  1991年   211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42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代中国对城市遗产保护不当,造成了大量的破坏,虽然现在已经加强了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操作不当或力度不够,使得遗产保护进程艰难。本文通过分析国外遗产保护和国内遗产保护两方面进行论述,同时对国内遗产保护历史进行分析,以求以史为鉴,完善现在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遗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2.
为解决近距离残留承载煤柱(残承煤柱)下煤巷稳定性布置问题,提出用集中系数ζ、侧压系数λ、应力梯度δ来描述残承煤柱下底板应力场的"三指标法"。采用理论解析的方法,揭示了残承煤柱底板三指标分布特征,研究了三指标对巷道稳定性协同作用规律,发现残承煤柱下存在高集中系数+高应力梯度+小于1的侧压系数区、高集中系数+低应力梯度+小于1的侧压系数区、低集中系数+近0应力梯度+远大于1的侧压系数区以及近于1的应力集中系数+近0应力梯度+近于1的侧压系数区。基于此提出残承煤柱下煤巷布置"三指标法",研究表明,巷道应依次优先布置在0≤ζ≤1,0.8≤λ≤1.4,0≤δ≤1的区域,现场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3.
煤炭长期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因煤矿建设、开采、洗选、加工、废旧煤窑和矿井关闭等引发矿区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国家大力支持"煤炭革命",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成为新时代的主题,环保部门越发重视煤矿区的水环境问题。分析研究了我国煤矿矿区现阶段的水环境现状,针对不同矿区、不同矿井水类型,从矿井水污染模式和类型、含水岩组结构破坏、水资源流失、矿区土壤重金属富集和废弃矿井水位回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出发,总结我国煤矿区水环境研究现状、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以矿井水处理为重点,分析归纳了洁净矿井水(物理法)、含悬浮物矿井水(混凝和超磁分离法)、高矿化度矿井水(蒸馏、离子交换和膜分离法)、酸性矿井水(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特殊组分矿井水(絮凝沉淀和离子交换法)和矿井水回灌(深层回灌)的水质特点、处理工艺和优缺点,并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根据煤矿区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现状,提出矿井水用于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特殊组分的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优势和局限,针对特殊组分的矿井水提出了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体系和理论框架,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矿区水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最后,针对矿井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阻断、减量和保护"三原则,并对未来我国煤矿区环境现状和矿井水处理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
综采工作面煤层走向复杂,采用“一刀切”的开采方法会加速滚轮截齿的磨损,同时开采效率也大幅降低,对煤岩的精准识别是解决此类问题、实现智能开采的关键。将基于回归方程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YOLOv2与线性成像模型相结合并通过该算法对井下采集煤岩图像进行了智能识别与定位,同时与Faster R-CNN,SSD对煤岩图像的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YOLOv2对煤岩的识别精度达到了78%,检测速度达到了63 frame/s,与Faster R-CNN,SSD相比精度高出7.7%,4.7%,而检测速度高出763%,40%;在矿井测量坐标系中YOLOv2标定的煤层边界框角点的计算坐标与实测坐标相比相对误差在3.0%~4.5%之间,相对误差较小,不会对采煤效率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YOLOv2可以对煤岩进行准确快速的识别。  相似文献   
95.
贫瘦煤地下催化气化过程无法使用固体催化剂,因此要研究廉价的液体催化剂。 为 了探索海水作为煤炭地下气化廉价气化剂的可行性,了解其中的NaCl组分对煤热解和气化 过程的催化作用,以3% 的NaCl溶液(模拟海水)作为催化剂,选取了块度约6cm的陕西王 斜煤矿贫瘦煤进行热解实验,测定了煤块内外升温速率和热解产物焦油的组成,研究了催 化剂对半焦孔结构的影响。 NaCl 催化剂负载量为 0.49% 和 0.53% 的大尺度煤块在 350℃~650℃温度段活化能与原煤相比分别降低39% 和45% ;催化热解焦油中苯系物含 量增加7.8% ,烃类含量煤样Ⅰ减少14.9% 、煤样Ⅱ减少32.4% ;催化热解煤焦的比表面积 显著大于非催化热解的煤焦;热解焦中—OH 键和* *C* *O 键的含量,煤Ⅱ焦<煤Ⅰ焦<原 煤。 结果表明:块状贫瘦煤热解过程中温度传递具有滞后性,海水对煤热解和气化过程有 一定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6.
班力壬  戚承志  单仁亮  陶志刚  夏晨  姜宽 《煤炭学报》2018,43(10):2765-2772
节理峰前剪切应力-位移曲线是研究节理剪切行为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对于节理峰前剪切行为大多以线性描述,不能较好的描述非线性的特点。对于非线性的描述也仅仅是唯象描述剪切应力-位移曲线,未能反映影响模型的参数物理意义及影响因素。以峰前节理刚度软化行为为出发点,采用归一化的思想将节理剪切刚度与位移无量纲化,用双曲线函数表示出剪切刚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考虑刚度软化的峰前剪切本构关系,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构关系的合理性。影响该模型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初始剪切刚度与峰值剪切位移。以Greenwood和Williamson模型为基础在细观上探讨了初始剪切刚度的影响因素;抓住法向应力与节理粗糙度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峰值剪切位移的影响因素。对模型参数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节理峰前剪切机理。  相似文献   
97.
通过颗粒气泡脱附高速动态测试系统,研究了颗粒气泡脱附过程动力学。运用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颗粒气泡间接触角、三相润湿周边,计算颗粒气泡间毛细黏附力随颗粒运动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主要分为气泡拉伸变形接触角增大和气泡滑动三相润湿周边减小两个阶段。气泡拉伸阶段,三相润湿周边固定在颗粒表面,接触角由平衡接触角增大到前进接触角;气泡滑动阶段,接触角保持不变,三相润湿周边滑动减小。毛细黏附力在气泡脱附过程中随接触角增大而增大,随三相润湿周边滑动而减小,当外力超过颗粒气泡间临界黏附力时,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  相似文献   
98.
我国已探明2 000 m以浅煤炭资源储量中埋深超过千米的储量占53.3%。深部矿井开采处于高应力、高地温、高岩溶水压、高瓦斯以及强烈开采扰动("四高一扰动")的复杂环境,面临着巷硐及采场围岩突变、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加剧、煤炭提升效率低等难题。科技部于2018年立项开展"深部煤矿井下分选及就地充填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的研究,旨在创新与发展深部煤矿井下分选及就地充填理论、技术、装备、标准及工程建设体系。本文紧密围绕深部煤矿充填开采岩层控制,超大断面密集硐室群围岩连锁破坏失稳,井下受限空间煤矸精确分离3个关键科学问题,在系统阐述深部煤矿井下智能化分选及就地充填技术总体框架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目前取得的最新进展。具体包括:深部煤矿井下智能分选及就地充填技术框架体系、井下矸石少量化选择性回采、煤矸全粒级水介精确分离、超大断面硐室围岩失稳机理及控制、深部充填开采岩层控制与新汶矿业集团新巨龙煤矿工程示范建设等6个方面。研发的深部煤矿井下智能化分选及就地充填技术及装备体系可为我国深部煤矿高效生产与绿色矿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
以既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建筑为起点对建筑的在地性表达的方式进行分析,以设计手法、建造材料、构成要素等方面入手,把握地域文化建筑得以延续和影响的支撑点,寻求地域文化和当代建筑建构方式有机结合点,通过对既有建筑案例的初步分析和设计要点的梳理总结,提出建筑营造的在建筑技术的传承上和建筑材料的运用上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00.
现有的压接设备可控性差、操作复杂,导致压接质量因人而异。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DDVC技术的导线压接设备自动化控制方案,建立了速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应用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系统性能。建立了基于DEFORM的耐张线夹压接实验模型,获得了耐张线夹压接的最佳加载速度曲线,并以此作为压接设备速度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输入,对压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开环控制时系统存在一定的超调,加入PID控制后可有效抑制超调;所设计的压接设备可很好地跟随最佳压接曲线,跟随误差仅为0. 904 mm·s-1。研究成果对改进压接设备、提高压接质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