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4篇
  免费   1010篇
  国内免费   696篇
电工技术   1400篇
综合类   1381篇
化学工业   2300篇
金属工艺   1205篇
机械仪表   1586篇
建筑科学   1647篇
矿业工程   1051篇
能源动力   446篇
轻工业   1742篇
水利工程   833篇
石油天然气   1214篇
武器工业   203篇
无线电   144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74篇
冶金工业   895篇
原子能技术   240篇
自动化技术   1520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381篇
  2021年   446篇
  2020年   470篇
  2019年   605篇
  2018年   613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1083篇
  2013年   705篇
  2012年   802篇
  2011年   799篇
  2010年   740篇
  2009年   788篇
  2008年   771篇
  2007年   842篇
  2006年   771篇
  2005年   749篇
  2004年   738篇
  2003年   628篇
  2002年   545篇
  2001年   502篇
  2000年   568篇
  1999年   569篇
  1998年   569篇
  1997年   490篇
  1996年   509篇
  1995年   461篇
  1994年   460篇
  1993年   363篇
  1992年   353篇
  1991年   339篇
  1990年   330篇
  1989年   229篇
  1988年   97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74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7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9 毫秒
991.
分割表面对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测定了相同操作条件下涂层表面1:1分割前后水蒸汽冷凝传热通量与表面过冷度的关系,对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冷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时的热通量比全部为滴状和膜状冷凝表面热通量的平均值大,且其差值随处理表面上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 从固液界面效应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992.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之一,目前对其储层沥青发育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认识较为薄弱.基于储层沥青含量、反射率、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开展川西雷口坡组沥青的成因和来源研究,并基于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开展气源示踪,丰富和完善了该区气源对比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中沥青零星分...  相似文献   
993.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振荡浮子波浪能发电系统的限位装置,可防止因浮子振幅过大而造成系统损坏,同时起到防撞缓冲作用,保证系统的安全。首先阐述了系统的结构组成及设计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便于安装及拆卸的多弹簧均布缓冲形式;然后计算了不同波况下作用在浮子上的波浪力情况,得到随机波况下的最大波浪力;最后运用CATIA建立弹簧缓冲装置模型,仿真分析了弹簧的应力应变情况,并拟合得到弹簧的刚度,仿真结果表明,弹簧满足强度要求,能够实现缓冲限位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994.
宋聪聪 《煤》2018,(3):29-30
针对赵庄矿1105巷道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岩体坚硬区域越来越多的情况,通过在巷道掌子面利用深孔爆破工艺进行预裂,并结合浅孔爆破技术进行爆破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掘进进尺小、掘进效率低的问题,为该矿其它同类型巷道或类似条件矿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5.
针对现有采煤工作面冷损大、冷量利用率低,提出一种新型的工作面降温系统;阐述了工作面冷量回收的原理;并对新型降温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某矿采煤工作面具体情况,对不同进水温度下,3个临界条件小型空冷器的风流进行模拟,对比其降温效果,结果表明:降温效果同样明显。从而验证了采煤工作面冷量回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6.
甲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研发高效去除空气中甲醛的方法至关重要。石墨烯具比表面积大、独特电学、光学等性质,作为催化剂载体优势显著。实验采用改良后的Hummers法、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优质石墨烯和新型ZnO/石墨烯复合催化剂。分别将所制备的ZnO、石墨烯、ZnO/石墨烯催化剂与等离子体结合,进行甲醛脱除研究,得出ZnO/石墨烯与等离子体结合效果最佳。在甲醛初始浓度123×10-6、流量480 m L/min、温度40℃、放电电压1.8×104 V时甲醛脱除率96.1%,远大于相同条件下单纯等离子体脱除甲醛的脱除率和单纯ZnO/石墨烯催化剂催化氧化脱除甲醛的脱除率之和。实验结果表明,ZnO/石墨烯与等离子体结合在脱除空气中甲醛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基因矿物加工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床成因、矿石性质、矿物特性等与可选性密切相关,是选矿工艺的决定性因素,具有"基因属性","基因表达"同样适用于矿物加工学科领域。传统的矿物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模式对上述重要的基因特性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测试和总结,大量历史选矿试验数据、工艺矿物学研究数据、设计数据、生产数据等数据库没有建立起来,矿物加工工艺研发和工程设计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没有深度融合,这使得目前选矿工艺研究存在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重复试验、先进技术经验难以有效传承等弊端。为了充分利用矿物的基因特性,有效克服矿物加工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弊端,提出了"基因矿物加工工程"的理念和思路,并开展了战略咨询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因特性的测试与提取;2)基因矿物加工工程数据库与数据仓库的建设;3)选矿工艺流程智能决策系统;4)选矿验证试验;5)虚拟选矿厂。其技术路线是以矿床成因、矿石性质、矿物特性等矿物加工的"基因"特性研究与测试为基础,建立和应用数据库,经过智能推荐、模拟仿真和有限的选矿验证试验,快捷、高效、精准地选择选矿技术和工艺流程。此三位一体的基因矿物加工工程的系统研究,将对矿物加工试验研究和工程转化的传统模式带来突破性的创新,为新建选矿厂的设计或老选矿厂的技术改造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98.
西澳某锂辉石矿石Li2O品位为1.22%,有用矿物为锂辉石和锂云母,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等。该锂辉石矿矿石结构以细粒结构为主,偶见粗粒结构、包晶结构;构造为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锂辉石是最主要的含锂矿物,呈他形粒状晶体产出,晶面伴有纵纹多为银白色和褐色,锂辉石和石英、长石等脉石矿物紧密共生,相互交错,锂辉石最大粒度为0.5 mm×0.4 mm,最小为0.03 mm×0.04 mm。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105 mm占70%的情况下,沉降脱泥后以Ty+油酸钠为组合捕收剂,Na_2CO_3和NaOH为调整剂,CaCl_2为锂辉石的活化剂,采用1粗2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矿石,可获得Li_2O品位为5.52%、回收率达70.90%的锂精矿,较好地实现了锂辉石的回收。  相似文献   
999.
煤炭地下气化特征污染物迁移行为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炭地下气化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是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瓶颈技术。采用直接钻探法对我国首个钻孔式地下气化炉进行了燃空区探测,并对不同气化区域的煤、岩、半焦、灰渣样品进行了取样。开展了探测样品的浸出实验,研究了浸出液中特征气化污染物及污染指标挥发酚、氨氮及COD的迁移范围及迁移特征,探讨了污染物的迁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特征污染物的迁移主要发生在中心气化区内,挥发酚及氨气在煤层顶板内发生了垂直向上的迁移,煤层顶板垮落带及裂隙带是污染物迁移的主要通道。污染物向底板岩层渗透迁移的倾向极低。在气化边界区域,煤层顶板内没有形成污染物迁移通道,未发现污染物向围岩的迁移。气化煤田的科学选址是煤炭地下气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00.
微晶玻璃是一类含有微晶相和玻璃相的多晶固体材料,是特定组分的基础玻璃在一定的热处理制度下通过控制晶化作用制得的一种功能性材料,兼具玻璃的基本特性和陶瓷的多晶特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电子电工和机械化工等领域。利用废弃高炉渣生产微晶玻璃不但可以固定炉渣中的有害成分,还可以降低成本,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这是一项具有环保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生产技术。文章主要概括了以高炉渣作为原材料制备微晶玻璃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对于晶核剂的作用机理、提高微晶玻璃的性能、主晶相的选择以及晶化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高炉渣微晶玻璃的制备原理、工艺方法、晶核剂和热处理制度的选择依据,同时简要叙述了微晶玻璃按照不同标准的分类情况及其性质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