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97篇
  免费   5843篇
  国内免费   4034篇
电工技术   800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6522篇
化学工业   12432篇
金属工艺   3128篇
机械仪表   4313篇
建筑科学   12075篇
矿业工程   3986篇
能源动力   5740篇
轻工业   8842篇
水利工程   2996篇
石油天然气   4957篇
武器工业   582篇
无线电   7924篇
一般工业技术   6221篇
冶金工业   3282篇
原子能技术   1247篇
自动化技术   8218篇
  2024年   563篇
  2023年   2319篇
  2022年   2491篇
  2021年   2740篇
  2020年   2811篇
  2019年   3107篇
  2018年   1533篇
  2017年   2227篇
  2016年   2598篇
  2015年   3222篇
  2014年   6550篇
  2013年   5126篇
  2012年   5458篇
  2011年   5275篇
  2010年   4663篇
  2009年   4712篇
  2008年   7547篇
  2007年   5971篇
  2006年   4054篇
  2005年   4593篇
  2004年   3760篇
  2003年   2890篇
  2002年   2617篇
  2001年   2272篇
  2000年   1766篇
  1999年   1460篇
  1998年   1217篇
  1997年   1112篇
  1996年   1054篇
  1995年   954篇
  1994年   813篇
  1993年   602篇
  1992年   569篇
  1991年   490篇
  1990年   451篇
  1989年   462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4篇
  194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环境感知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三大基本系统之一,针对道路交通参与者的目标检测是环境感知系统的主要功能,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发展,目标检测的精度与速率都达到新的高度。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简述目标检测发展史,介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2D目标检测算法和3D目标检测算法,展望目标检测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2.
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并网容量的增加,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多源多变换复杂交直流系统为组成架构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逐渐形成,由此引发的次同步振荡新问题不断凸显,次同步振荡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延伸,它们的起因、表现形式、影响程度、监测和抑制方法等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重视。本文首先总结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基本问题与发展态势,并剖析我国次同步振荡问题的特点与表现,最后提出当前次同步振荡研究中的新问题,以及在抑制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以期推动我国次同步振荡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3.
为快速、准确判断和有效抑制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e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并网经串补输电系统送出发生的次同步控制互作用(sub-synchronous control interaction,SSCI)问题,首先分析了DFIG经串补送出系统SSCI的作用路径,并经数学推导给出了SSCI发生判据。然后,基于该判据,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SSCI事件触发的DFIG次同步附加阻尼控制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快速检测需求的次同步频率提取方法;引入了迟滞环节来解决电机参数不确定导致的误判问题,提高方法的鲁棒性;设计了相频特性平滑的带通滤波器,增强了控制方法对频率变化SSCI问题的适用性。最后,进行PSCAD/EMTDC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能够在风速变化、串补度变化及风机参数不确定情况下较好地阻尼SSCI,且由于引入了SSCI事件判断机制,附加控制在未出现SSCI风险时退出运行,不影响风机变流器的主控制功能。与已有的附加阻尼控制方法相比,所提控制方法在较高串补度下仍然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94.
以LiNi_(0.5)Co_(0.2)Mn_(0.3)O_2软包锂离子电池为平台,研究不同黏结剂丁苯橡胶(SBR)及含量对负极膨胀、循环寿命的影响。不同处理对SBR机械性能、负极极片膨胀率以及循环性能有重要影响,经羟基化处理的SBR弹性模量和机械强度均增大;负极膨胀率降低,循环100次后满电态膨胀率由30.5%(未经处理SBR)降至24.0%,卷芯变形量变小,使得电池的循环寿命得到提升。SBR含量减少,极片辊压时所受压力越小,负极极片前期的物理搁置、循环前电化学膨胀率均降低(满电态膨胀率由21.0%降至17.5%),但循环100次的满电态膨胀率不变。  相似文献   
995.
孙德龙  胡晨  汪浩  金翼 《电池》2017,(5):281-285
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不同比表面积、不同孔径分布的活性炭,并制备铅炭复合电极和铅炭电池。添加活性炭C4-5h、C5-5h和C6-5h(比表面积分别为:1 361.1 m~2/g、1 638.5 m~2/g和1 390.1 m~2/g,其中,C4-5h孔径分布比较集中,C5-5h和C6-5h孔径分布相对分散)的铅炭电池,在到达1.8 V的下限电压之前分别完成了35 843次、30 174次和25 500次循环。C4-5h可抑制Pb SO4晶体的积累长大,而C5-5h、C6-5h可缓解Pb SO4晶体在负极极板表面紧密堆积的问题。3种活性炭均可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996.
吴小兰  王光俊  陈炜  张宏立 《电池》2017,(6):347-350
选用LiNi_(0.6)Co_(0.2)Mn_(0.2)O_2(NCM)和LiMn_(0.8)Fe_(0.2)PO_4(LMFP)复合正极材料,与石墨负极材料制成额定容量为38 Ah的2714891型电池,研究55℃下电池的循环性能,对影响循环性能的电解液和电极进行分析。负极容量衰减是高温循环性能衰减的主要因素,负极石墨比容量测试分析发现其容量损失占负极总损失的85.1%。石墨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高温循环后,石墨表面脱嵌锂活性降低,电化学反应难度增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BET比表面积测试表明:石墨表面结构破坏,体相发生膨胀。石墨本征结构的变化,是负极劣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在铅酸电池负极添加1%的碳粉、TiO_2和SiO_2,研究了负极材料添加对铅酸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负极活性物质添加碳导致化成时间增加。添加碳电极在第一次PSoC循环中比含TiO_2电极表现更加出色。在第二次PSoC循环中含SiO_2电极寿命最低。在第二次PSoC循环中含碳电极没有比含TiO_2电极表现更加出色。添加碳和TiO_2显著增加电极循环寿命。在PSoC循环中,在电极中添加碳和TiO_2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获得低的充电电压和降低负极孔隙量级,这些机制改善了电极接受充电电流的能力,限制了硫酸盐晶体的长大。在PSoC循环高电流放电条件下,电池内阻具有重要影响,导致显著的初始电压降和影响电极的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998.
主要利用膨胀剂(聚天冬氨酸)取代PLC用铅蓄电池负极活性物质中的木素硫磺酸钠,并对改进之后电池的低温和荷电保持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添加膨胀剂后,降低了电池首次低温放电容量,随后电池的放电容量随低温循环的次数增多而逐步上升。当电池达到稳定状态时,其低温放电容量与木素硫磺酸钠电池相比较高。当向电解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2%的膨胀剂(聚天冬氨酸)后,可细化硫酸铅晶粒,同时增强电池容量的恢复性。  相似文献   
999.
新能源汽车用铅酸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目的是提高比能量,增大循环使用寿命。对不同炭材料配比的新能源汽车用铅酸动力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添加较高含量的炭材料到负极中,能够改善电池的充电接受能力,提高容量充电效率,有效提升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同时说明负极活性物质的导电性对铅酸动力电池的充电接受能力和循环寿命有着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LiFePO_4、LiNi_(0.5)Co_(0.2)Mn_(0.3)O_2和LiMn_(0.8)Fe_(0.2)PO_4作为复合正极材料,考察了添加碳纳米管作导电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LiFePO_4、LiNi_(0.5)Co_(0.2)Mn_(0.3)O_2和LiMn_(0.8)Fe_(0.2)PO_4作为复合正极材料所制作的电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在正极片中添加碳纳米管作导电剂后可以提高电池的放电比容量,改善电池的低温性能和倍率充放电性能。添加碳纳米管作导电剂后的电池具有极佳的循环稳定性,3 C循环500周容量保持率为95.34%,循环1 000周容量保持率为9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