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工程案例,研究了核电站工程阶段常见的腐蚀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核电站工程阶段应对设备进行科学的防腐蚀分级,并在设计、制造、存储和安装进行防腐蚀管理。  相似文献   
2.
核电厂二回路的设备和管道,面临介质相变类型多、流速快、流量大等环境,多次发生冲蚀现象。结合冲蚀的原理,提出冲蚀敏感设备的筛选方法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监检测方法和维修措施。  相似文献   
3.
结合标准总结大气自然环境腐蚀性分类,调研目前大气腐蚀监测研究方法,重点分析核电站大气环境腐蚀监测现状与大气腐蚀监测(ACM)技术,对各种材料在核电站大气环境腐蚀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建议,为核电站腐蚀评估、维修策略、寿命预测、大纲优化、延寿等防腐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成功制各了(111)取向的Pt薄膜.在研究退火工艺对Pt薄膜(111)取向生长的影响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退火工艺对Pt薄膜与缓冲层Pr薄膜间的互扩散及薄膜物相、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250℃保温5至25小时,Pt薄膜沿(111)择优取向生长,但保温时间对取向生长的影响不大,此时薄膜为立方结构;当500℃再分别保温2h和4h时,最初沿(111)取向生长的Pt薄膜与Pr薄膜发生互扩散现象,生成BFe结构的PrPt相,保温2h时,除生成PrPt相外,还可能存在一定量的取向Pt,保温4h时,薄膜中只存在PrPt相.本实验为制备(111)强烈取向Pt薄膜开拓了一条新的工艺及方法,同时为控制Pt薄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工艺参数对等离子合成TiN层相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成磊  高原  卜根涛  申罡 《表面技术》2010,39(2):47-49,60
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碳钢表面进行反应合成TiN层,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合成TiN层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N层较薄时,表面能起控制作用,TiN层的生长显示出(100)取向生长趋势,使TiN层系统自由能较低;而当TiN层较厚时,应变能占主导因素,对TiN层生长起主要控制作用,使TiN层呈现出{111}择优取向,有利于TiN层系统自由能的降低。即TiN层随厚度增加,{111}择优取向生长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碳钢渗Ti及氮化在硝酸中的耐腐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钢表面实施等离子渗Ti,然后进行离子氮化。将处理试样在1 mol/L HNO3溶液中用PS-268A型电化学测量仪进行耐腐蚀实验,并采用SEM对腐蚀试样表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 mol/L HNO3酸性溶液中,渗Ti、渗Ti+离子氮化试样的致钝电位较未处理碳钢试样明显降低,钝化电位区间分别比未处理碳钢提高3.17倍和2.96倍,试样耐腐蚀性能分别比未处理试样提高7.44倍和4.54倍;腐蚀机理为:未处理碳钢腐蚀后表面形貌表现为较大的腐蚀坑且凸凹和起伏较明显,是典型的孔蚀;渗Ti试样为轻微面腐蚀;渗Ti+离子氮化试样腐蚀机理表现为典型的晶间腐蚀。  相似文献   
7.
8.
为了解决检测机构这一特殊对象之间的相似度计算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属性加权的相似度计算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检测机构属性的权重,计算各个对应属性间的相似度,加权求和得到两家检测机构之间的相似度。该计算实例表明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Ar/N2流量比对辉光等离子渗镀TiN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碳钢表面合成TiN,研究不同的Ar/N2流量比对合成的TiN的影响,获得Ar/N2流量比与TiN表面硬度、表面颜色及TiN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Ar/N2流量比对TiN相结构的影响结果:当Ar/N2流量比较大时,以{100}择优取向生长;随着Ar/N2的降低,TiN薄膜由{100}择优取向生长向{111}择优取向生长过渡;TiN薄膜中并不一定是单一的TiN相,还有其他如Ti2N相的存在,造成TiN薄膜硬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利用脉冲单电源和直流单电源,分别在Q235钢表面进行等离子钨钼共渗.通过对不同电源钨钼共渗试样的渗层组织、渗层成分分布、晶体结构、渗层硬度分布的检测和比较,分析了2种电源对等离子钨钼共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单一电源均可在Q235钢表面形成明显反应扩散层;在相同工艺下,采用脉冲电源所得到的试样渗层厚度较采用直流电源的渗层厚度增加了18.1%;脉冲电源试样表面W、Mo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约为8.4%和9.8%,直流电源试样表面W、Mo含量分别为8.2%和8.9%,可见2种电源渗层表面含W、Mo量相差不大;2种电源渗层相结构均为Fe_7W_6和Fe_3Mo金属间化合物相;钨钼共渗后渗层硬度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