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9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矿业工程   12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某铜镍矿铜镍品位低,铜镍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共生关系复杂,蛇纹石含量高等特征,开展了选矿工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预先脱除脉石-铜镍混合浮选流程,通过对含Ni 0.51%、含Cu 0.20%、含Co 0.02%的原矿进行选择性磨矿,利用MIBC预先脱除部分易浮脉石,碳酸钠作矿浆pH调整剂,CMC作MgO脉石的抑制剂,硫酸铜和丁基黄药分别作铜镍矿物的活化剂和捕收剂,全流程浮选闭路试验获得了含Ni 7.78%、Cu 2.91%、Co 0.24%,回收率分别为Ni 72.98%、Cu 66.57%、Co 51.29%的铜镍混合精矿。该工艺流程获得了较好的选别效果,实现了铜、镍、钴的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2.
内蒙某钽铌尾矿含有大量的锂云母矿物,尾矿中的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类硅酸盐矿物,矿石中的细泥(含原生细泥和磨矿产生的次生细泥)矿物制约锂云母浮选精矿品质的提高。对含Li2O 1.02%的钽铌尾矿,采用尾矿脱泥-锂云母浮选(一次粗选、一次选扫)的工艺流程,锂云母浮选采用碳酸钠作调整剂,椰油胺+MC-2作组合捕收剂,获得锂精矿含Li2O 5.02%,达到优质锂盐级标准;锂精矿对钽铌尾矿回收率为74.82%,有效实现了尾矿中锂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固废的综合利用价值较高,但是当前综合利用技术处于实验室水平较多,工业可行性较低;参考“硫化-浮选”工艺,重金属的硫化技术成为该工艺能否在固废综合利用方面应用的关键。本文在介绍了表面硫化技术、机械硫化技术、水热硫化技术、硫化沉淀技术和硫化焙烧技术及其在天然矿物方面应用的基础上,总结硫化技术在重金属固废(废渣、飞灰和污泥为主)综合利用方面的适用性和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五种硫化技术在重金属固废综合利用方面的优缺点,指出针对不同理化性质的固废应选择不同的硫化技术;最后得出硫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明确硫化物的晶体和表面性质等和可浮性之间的关系,明确硫化率的影响因素,掌握硫化物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4.
宜丰新庄铜多金属矿原分级工艺采用螺旋分级机和水力旋流器组合,浮选给矿呈现细粒级过磨及粗粒级解离度偏低的问题由于黄铜矿单体解离度低,而使分选指标偏低.为了解决黄铜矿的单体解离问题,提高铜精矿回收率,对磨矿分级系统进行改造.将原分级工艺改造为水力旋流器和高频振动细筛的组合流程,改造后的细粒级过磨与粗粒级解离度偏低现象得到改善,提高了黄铜矿的解离度和分选指标.浮选给矿中黄铜矿单体解离度由改造前的78.20%提升至82.50%,分级工艺中采用高频振动细筛后,使铜精矿的铜平均品位提高了1.3个百分点、铜平均回收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平均新增效益为357万元/年.实践证明,高频振动细筛应用于铜多金属矿分级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某难选富银铅锌矿,黄铁矿和毒砂含量高达74%,方铅矿局部氧化,铅锌硫矿物间可浮性差异较小,原工艺添加少量石灰,采用丁基黄药为捕收剂,进行分段粗选和精选,流程结构复杂、分选指标低,铅精矿品位<45%、铅回收率<65%,银在铅精矿中回收率<55%,锌精矿品位<45%、锌回收率<60%,锌精矿含砷>0.5%;新工艺采用增大铅粗选石灰用量、使用GYD作为铅矿物捕收剂、粗精矿集中精选三项措施,简化了流程结构,扩大试验获得良好的浮选指标,铅精矿产率5.36%,铅品位62.23%,含锌3.14%,铅回收率82.40%,含银2214 g/t,银回收率72.02%;锌精矿产率8.04%,锌品位50.45%,含铅1.04%,含砷0.081%,锌回收率88.94%。相比原生产指标:铅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提高17%以上,铅精矿中银回收率提高17%以上;锌精矿的品位提高5%以上,锌回收率提高18%以上,锌精矿砷含量下降0.42%以上。当银以包裹体赋存于铅矿物中时,适当增加石灰用量,有利于铅与锌硫分离,改善分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矿物试验的方法,分别以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为捕收剂,研究了氟碳铈矿的浮选行为,并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对氟碳铈矿的捕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矿浆pH=8.5、油酸钠用量为15.2mg/L时,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为99.77%;当矿浆pH=7,十二烷基磺酸钠用量为27.2mg/L,2号油用量为14mg/L时,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为90.00%;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油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可能发生了化学吸附,十二烷基磺酸钠则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7.
通过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自动矿物分析仪(MLA)分析等手段,对内蒙古某钼、钨、金稀贵多金属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可供选矿回收的有价元素为钼、钨及金;该矿石中钼(钨)矿物以氧化钼矿物-钼钙矿和钼钨钙矿-白钨矿为主;极少量辉钼矿,矿石中金矿物载体多,金主要与铋矿物密切相关,常与自然铋、泡铋矿、氟碳铋钙石紧密连生,金的粒度较细,嵌布关系复杂。脉石中高岭土、绢云母、绿泥石等粘土类矿物含量较高,在磨矿过程中极易产生泥化,进而会恶化浮选环境,影响选别指标。针对该矿石特点,采用“硫化矿浮选-氧化钼钨矿浮选-氧化钼钨浮选中矿再选”工艺流程进行选别,有效实现了矿石中钼、钨、金的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固废的综合利用价值较高,但是当前综合利用技术处于实验室水平较多,工业可行性较低;参考“硫化-浮选”工艺,重金属的硫化技术成为该工艺能否在固废综合利用方面应用的关键。本文在介绍了表面硫化技术、机械硫化技术、水热硫化技术、硫化沉淀技术和硫化焙烧技术及其在天然矿物方面应用的基础上,总结硫化技术在重金属固废(废渣、飞灰和污泥为主)综合利用方面的适用性和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五种硫化技术在重金属固废综合利用方面的优缺点,指出针对不同理化性质的固废应选择不同的硫化技术;最后得出硫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明确硫化物的晶体和表面性质等和可浮性之间的关系,明确硫化率的影响因素,掌握硫化物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9.
油酸钠浮选氟碳铈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了氟碳铈矿在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当油酸钠用量5×10-5mol.L-1时,pH=6.5~11范围内,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均在91%以上,在pH=8.5,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最高,为99.77%。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油酸钠作用,氟碳铈矿表面出现了油酸钠中-CH3和-C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且氟碳铈矿的CO23-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偏移了28.93 cm-1,因此油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在pH=8.5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C17H33COO-和(C17H33COO)22;结合氟碳铈矿在油酸钠捕收剂下的浮选行为,随着pH在2.00~8.04范围内上升,油酸钠溶液中C17H33COO-,(C17H33COO)22-含量上升,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也上升;而当pH<5时,油酸钠的优势组分为C17H33COOH(aq),但回收率<40%,因此推测是C17H33COO-和(C17H33COO)22-在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从而决定氟碳铈矿的浮选,此外可能存在C17H33COOH(aq)和C17H33COOH(C17H33COO)-的物理吸附。根据氟碳铈矿晶体化学,由于氟碳铈矿解理0001发育,而在矿物表面容易暴露Ce3+,Ce3+在矿浆水溶液中溶解和水解而生成铈羟基络合物,铈羟基络合物吸附在矿物表面而成为浮选的活性点,Ce羟基络合物再与C17H33COO-和(C17H33COO)22反应生成了Ce(C17H33COO)3。  相似文献   
10.
某含铜污泥冶炼渣(以下简称铜渣)含铜3.50%,铜主要以金属铜和铜镍锡合金的形式存在,含铜物质嵌布粒度粗细不均匀,其中-0.01mm难选粒级占55%左右。对该铜渣开展浮选工艺研究,考察了磨矿细度、粗选pH和丁基黄药用量等条件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了全粒级浮选和筛分—浮选流程的开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5 mm占85.76%的条件下,以丁基黄药为捕收剂,松醇油为起泡剂,全粒级开路浮选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20.56%、铜回收率为65.98%的铜精矿;而筛分—浮选最终可获得铜品位15.65%、铜回收率56.52%的浮选铜精矿和铜品位22.56%、铜回收率18.63%的+0.15 mm产品,铜的综合回收率达75.15%,尾矿铜品位降低至0.49%。全粒级闭路浮选中矿易累积,而筛分—浮选闭路试验流程稳定,最终+0.15 mm产品和浮选精矿的综合铜回收率为85.15%、铜品位为11.90%,满足回炉冶炼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