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从强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及强化学生工程观念等方面对《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化工工艺专业合格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正交试验优化电镀Zn-Ni-P合金工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付川  祁俊生 《表面技术》2003,32(6):43-45
选取影响电镀Zn-Ni-P合金的6个工艺参数,设计了125(56)正交试验方案,探讨了镀液组成和电镀制度对Zn-Ni—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用极差法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镀层性能影响的显著性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优化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稳定,得到光亮、致密、外观平整的Zn-Ni—P合金镀层,得到的锌镍磷合金镀层的耐蚀性优于锌镍合金,且其耐蚀性随镀层中磷含量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5.
稀土元素与中药药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105味植物类中药中的15种稀土元素,应用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多变量分析,证实了一个2因子模型能合理理解稀土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证实了中药中稀土元素含量是决定中药四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
采用杂化的DFT理论,研究7种二环非经典噻吩电子密度拓朴结构、芳香性以及HOMO-LUMO能级差(△EL-H)、电子亲和势(EA)和电离能(IP)等电子性质.7种化合物都为平面构型,分子体系中所有化学键都具有π键特征,环平面上有较强的共轭作用,具有比单环化合物小得多的HOMO-LUMO能级差.7种化合物中,TT、BT和TPZ的EA相对较大,有较强的束缚电子的能力.TTh、TF、TP和BTh的EA为负值,束缚电子能力较弱,还原态不稳定,但其IP相对较小.因此,在低能隙导电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中,TT、BT和TPZ可作为电子受体,而TTh、TF、TP和BTh可作为电子供体.  相似文献   
7.
解表植物类中药中微量元素与功效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微量元素含量与解表中药功效的相关关系,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0味解表植物类中药中16种微量元素测定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分析证实了一个4因子模型能合理解释这些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证实了微量元素是决定中药功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样本聚类分析证明了10味解表中药合理地聚类成不同两组;显示了10味解表中药的分类结果和以中药功效为依据的自然分类的良好一致性,正确判断率90%,证明了中药微量元素含量是决定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之一,揭示了微量元素含量和中药功效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在消落带土壤-水体系中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和江水构成的有机体系为对象,通过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Pb、Zn、Cu、Cr在土壤江水体系中的迁移情况。研究表明,长江水体一旦受Pb、Zn、Cu、Cr的污染,消落带土壤中的Pb、Zn、Cu质量比将显著升高,Zn会迁移至各层(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中,Pb和Cu主要滞留在土壤表层,而土壤中的Cr的质量比降低;并且土样中Pb、Cr、Cu和Zn的质量比均会随江水中的重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食用酵素是一种含有多种活性物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品。食用植物酵素的稳定性是酵素新产品开发的关键点和难点之一。目前国内开展了许多植物酵素的稳定性相关研究,但是至今没有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本文基于现有文献研究,总结归纳了酵素产品稳定性相关检测模型和评价指标,显示其模型主要有预测货架期动力学模型;稳定性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感官评价、pH指标、功能检测、活性成分含量和益生菌含量等,其中感官评价和抗氧化性作为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居多。影响食用酵素产品稳定性的因素包括生产工艺条件(发育菌种和发酵时间)、食用酵素产品后加工和贮藏环境等,显示通过选育合适菌种或混菌发酵,合理调整发酵时间,选择合适的灭菌和干燥方式等后处理方式,采取低温、避光、无氧的贮藏条件,均有利于提高酵素产品的稳定性。建议后续继续进一步探究优势菌种的选育,后加工技术的研究和酵素加工稳定性规程研究。总之,本文归纳出了食用酵素稳定性评价模型和指标,指出了生产工艺条件,食用酵素产品后加工,贮藏环境对食用酵素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并提出了提高稳定性措施和建议,为促进食用酵素稳定性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