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5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5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纵、横波速度是研究页岩各向异性的重要参数。为了研究纹层方向对纵、横波速度及动态弹性参数的影响,以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的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纹层方向的取芯样品进行纵、横波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纵横波波速比与纹层方向不具有相关性,与微裂缝的主要延伸方向有关;纵、横波传播方向与纹层的夹角越小,纵横波速度越大;不同纹层方向下的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始终保持线性相关,其线性曲线的斜率、截距分别与纹层界面、微裂缝相关;动态弹性模量和纹层方向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主要受纹层界面影响,而动态泊松比与纹层方向无关,其主要受微裂缝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维地震、钻/测井等资料,通过对渤中凹陷石南断层活动速率的研究和统计,结合该区沉积体系的研究,探讨了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石南断层可分为近EW、NNE、EW三个走向的分支断层.断层活动性强的位置,形成厚度较大的砂体,砂体的平面延伸范围小;断层活动性弱的位置,形成的砂体厚度较小,但平面延伸范围大.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油藏断裂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凹陷是环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也是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目前在凹陷周边所发现的油藏绝大部分是受断裂控制的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这些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方式和影响程度,直接决定构造圈闭的评价结果和勘探部署方案。对渤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237个中浅层油气藏构造特征进行精细解剖,统计对比了断裂的级别、成因类型、断距、断层活动性、断层产状、组合样式、平面形态、遮挡类型、断层泥比率等指标与相应的油藏发育程度,发现在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的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渤中凹陷中浅层有利于成藏的断裂特征为:走向NNE、近EW和NE,倾角66°~80°,断距20~150 m,断层活动速率在10~30 m/Ma,断层泥比率SGR大于0.3,断裂带泥质含量Rm大于0.35,组合样式为斜交式、雁列式、Y字形、似花状和阶梯状,并且断裂以反向遮挡为主。平面上在断裂相交处、凸形增压段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本质上说,断层封闭性是控制构造圈闭成藏的关键,断裂活动速率、规模和断裂类型是影响封闭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在钻井稀少、地震反演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如何明确不同时期三角洲的亚相划分和进积方向是进一步确定勘探目标的前提。本文在三角洲沉积规律基础上,利用高频地震层序的厚度变化对三角洲的亚相进行划分: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厚度薄且较稳定;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地层厚度明显增大;前三角洲亚相为整个三角洲厚度最大的地区;前三角洲向湖泊方向地层厚度快速减薄并趋于稳定的地区为半深湖亚相。依据此模型对渤中1/2区块东二下各高频地震层序进行了三角洲亚相划分,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斜坡颗粒流沉积末端可以存在微型沟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胜利油田济阳坳陷坨147井沙三段水下颗粒流退积沉积序列的末端,存在着由中细砂岩、粗砂岩组成的大量指状砂体.横剖面透镜状,其最大厚度一般为2~3 cm,甚至可见3~5mm的超微型指状砂体.通过具有底冲刷、上下油页岩层基本不变形等一系列构造现象分析,这些指状砂体属颗粒流末端的微型沟道沉积.由此进一步推断出颗粒流砂体是呈树枝状分叉的,而非常见的扇形或透镜状所代表的沉积意义是沟道较慢的沉积速率和长距离保持一定的侵蚀能力.由于流体底面的剪切力决定了侵蚀或沉积作用的变化,因此认为,具有一个适宜的小于18°休止角的较长沉积斜坡是形成颗粒流树枝状分叉砂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马兰黄土力学强度、变形性及微观结构特征。采用单轴压缩试验及电镜扫描方法,对原状及重塑黄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原状土样和重塑土样均表现出很强的塑性变形特点,且其塑性变形性随含水量的增大而更加明显;相近稠度状态条件下,重塑土样较原状土样产生的变形量更大,表明原状土样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单轴压缩试验前,原状马兰黄土呈支架大孔微胶结结构,颗粒之间多为点-点、点-棱接触;试验后,微观结构转为镶嵌微孔微胶结结构,支架架空结构发生破坏,土体变得致密。  相似文献   
7.
西藏措勤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王冠民 《石油学报》2001,22(1):31-35
西藏措勤盆地是中生代特提斯构造域的一个大型构造复合盆地,主体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之上,包括北部坳陷带、中部斜坡带、南部岩浆岩带三个构造沉积单元。中生代盆地演化上经历了初始裂谷(T3-J1)、周缘前陆盆地(J2-J3)、孤后前陆盆地(K1-K2)等阶段。其中,北部坳陷带发育了近万米厚的中生代地层。上三叠统、中上侏罗统巨厚海相沉积地层在接近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发生变质作用,但在远离该断裂带的盆地前隆地带仍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有条件形成一些超覆油气藏或者与后期冲断褶皱有关的构造岩性油气藏。下白垩统属退积的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序列,生、储油层发育,但盖层发育相对较差,有可能在靠近改则-尼玛断裂带附近形成一些与逆冲断层有关的小型油气藏。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迅速隆升所造成的本地区海水快速退出、海相地层大范围暴露剥蚀是措勤盆地难以形成如波斯湾一样巨型油气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自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胶结物、长石胶结物和方解石胶结物。根据包裹体宿主矿物形成序列,识别出3期烃包裹体。第一期烃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愈合缝、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充填孔隙的石英胶结物中,少数低成熟的黄色荧光烃包裹体及黑色荧光沥青包裹体代表了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后排出的少量烃类充注,多数成熟度较高的蓝色、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代表了生烃高峰期大量烃类充注; 第二期烃包裹体分布在长石胶结物中,数量较少,显示蓝色和蓝白色荧光,在溶蚀孔隙周围或沿解理分布,呈短柱状,边界平直; 第三期烃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孤立或零星分布,形状近六边形; 后两期烃包裹体均是在烃类充注结束后捕获孔隙中烃类形成的。研究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的一期烃类持续充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陕煤彬长矿业集团煤化工分公司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中,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并对有效的实践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湖相细粒沉积岩纹层结构差异对可压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粒沉积岩纹层结构(如纹层发育程度、厚度大小、厚度差异性和连续度)是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以及裂缝扩展的内在因素。通过对中国东部中生代-新生代的湖相细粒沉积岩开展研究,以常规三轴实验和断裂韧性实验为基础,结合图像分析和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纹层结构与岩石力学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综合评价了湖相细粒沉积岩纹层结构差异对可压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细粒沉积岩的可压裂性指数与纹层数量、连续度呈负相关,但与纹层厚度方差、颗粒垂向分布方差呈正相关。纹层发育且连续性强的细粒沉积岩,其塑性较强,压裂缝以沿纹层界面或塑性纹层(黏土纹层或有机质纹层)扩展为主,裂缝易再次闭合,从而导致岩石的可压裂性降低。纹层厚度差异性较大、颗粒垂向分布均匀度较高的细粒沉积岩,其脆性较高,在压裂过程中易形成复杂有效的网状缝,从而提高岩石的可压裂性。此外,细粒沉积岩组分、颗粒结构以及成岩作用对可压裂性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