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电工技术   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719篇
化学工业   14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476篇
矿业工程   196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68篇
水利工程   36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4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8篇
冶金工业   10篇
自动化技术   1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our quest to understand wine industries and their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ldwide, much emphasis has been given to key environment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factors. The concept of terroir is used widely to describe, delimit and promote favoured wine regions. In this, we see constructions of rurality that tend to render invisible important connections between wine regions and urban places. However, many if not most wine regions owe much to their urban neighbours. Cities are sources of labour, capital and customers. Indeed, many wine regions are, in effect, metropolitan wine regions that owe as much to their proximity to cities than they do to any putative environmental distinctiveness and advantages. Wineries in such places develop strategies to survive and prosper not by producing bottles of wine that are widely sold on global markets – and compete on the basis on price or global reputation – but rather because they develop strong and loyal local markets tied to urban economies and because they appeal to the rural idylls held by urban consum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urban places have been critic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rtain wine regions in New Zealand.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甘(孜)—阿(坝)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浓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客。甘(孜)—阿(坝)地区松潘县川主寺镇林坡村基于生态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理念,围绕区域"硬资源"(自然景观)和"软资源"(民族特色风情)来构建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体验式自驾旅游区。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转型期,大量乡村空间形态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新旧风貌的不协调使乡村陷入产业发展与空间保护的对立困境。因此文章聚焦转型期乡村产业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回溯村落旅游产业与空间关系从相互依存到不可持续趋势的观念转变,获取产业与空间的关系认知及借鉴启发,结合村落自身适应性及规划设计干预的必要性,提出生态、经济、机制、文化维度的可持续乡村目标框架,建构“适应性更新”理念,梳理产业与空间的关系。并以典型过渡型乡村遂昌上下坪村为例,提出产业联动、季节性景观、主客共享节点等针对过程、时节、主体的精准适应性空间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4.
延续与发展——一条旅游发展轴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德罡  洪亘伟 《规划师》2003,19(5):26-30
目前,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尚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基础服务设施较差等问题,新一轮总体规划又偏重于古城保护,忽视新区建设。因此,有必要建构一条从双林寺—古城的城市级“旅游发展轴”,以挖掘平遥古城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潜力,同时也对总体规划做一个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风景旅游承载力是AVC三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风景旅游地的经济投入产出量、游客居民与社会文化容纳量、生态环境承受量三方面的承载接待容纳能力。它的内容可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分项标准。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如何提高风景旅游地的承载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三效统一。  相似文献   
6.
尹得举  吴左宾 《山西建筑》2007,33(21):29-30
结合泸灞河生态区旅游规划实例,以“水”、“生态”、“文化”、“休闲”为特色,针对泸灞河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探讨了西安城市滨水区基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与对策,从而为西安城市滨水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旅游开发中的博弈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乐颖  贺永 《山西建筑》2004,30(10):86-87
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内容 ,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认识旅游开发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 ,提出了关于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初步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是通过城市竞争得以实现。在分析特大城市、大中城市、中小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础上。本文初步研究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选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阶段政府与专家主导的"旅游优先"(tourism precedence)旅游规划模式导致了旅游资源所在地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利益分配被"边缘化",即当地社区利益分配的社会公平缺失。针对此现象,本文将当前国际认同的"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旅游规划前沿性理念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的理论研究中,在借鉴国外社区旅游规划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以新农村社区型景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实例,通过对影响社区利益分配因素的系统分析,结合旅游控规要素指标体系,尝试性地构建旅游控规中社区利益(概念与指标)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线型旅游空间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芳  廉华 《华中建筑》2007,25(8):108-112
在旅游地空间结构和相关"线"状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先进理念"文化线路",提出"线型旅游空间"概念,界定为基于遗产保护进行旅游开发的旅游地空间类型.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将其空间特征总结为历史悠久、跨越区域、文化多元和产品趋同等4个主要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运河旅游规划的启示,应树立保护为先的理念,在全局的视角下避免目前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趋同的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差异性定位;同时,基于大运河的大尺度、跨区域性,提出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协调管理,并进行流域联合营销和区域联合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