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5篇
机械仪表   5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保证单相磁保持继电器触头的电寿命并减少弹跳,减小产品输出特性的分散程度,采用稳健性容差设计的方法调整设计参数的容差分配,建立了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单相磁保持继电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并搭建了实验平台。仿真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选取触头的闭合速度、分断速度、弹跳时间为目标函数,设计正交试验选出平衡三个目标函数的最佳组合,通过贡献率分析法对目标函数进行容差分配,使得动触头闭合速度、分断速度和弹跳时间的分散性分别比原来减少89.2024%、78.6603%、54.9755%。这对于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并且保证产品的电寿命及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使用Pro/E软件建立了塑壳式断路器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接口软件导入ADAMS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实际参数完善模型。利用ADAMS的柔性体建模功能建立了操作机构的刚柔耦合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操作机构关键部件的应力值变化和分布情况,将仿真数据与可靠性设计理论相结合,得出了相关部件的静强度可靠度和疲劳强度可靠度。  相似文献   
4.
开关器件的快速动作具有较高的du/dt与di/dt,使其本身成为干扰源对周围设备产生电磁干扰,文章以外加磁钢模拟磁保持继电器上方可能存在的干扰源,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其静态干扰模型.基于不同位置外部磁钢对衔铁组件所受力矩的影响具有极大值,将黄金分割法应用于对磁保持继电器空间磁干扰敏感位置的求解.结果表明,与衔铁组件平行的磁场方向为磁干扰敏感方向,敏感方向下存在磁干扰最大位置即敏感位置.此外,进一步确定了空间磁干扰危险区间.  相似文献   
5.
以CJ20-25型交流接触器为例,重点介绍以Game理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技术对交流接触器电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给出了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公式。联系工程实际,运用可靠性分析理论对断路器操作机构 中的连杆受冲击载荷时的应力和强度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可靠度计算。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了接触器动态响应过程中触头运动参数不确定的产生原因和主要类型,以9台接触器的不确定度构成抽样样本,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批不确定度指标,并利用K-S小样本检验法估计整批产品不确定度的置信区间。通过实例计算9台样品的批不确定度点估计为4.870,在置信水平95%下批不确定度置信区间为(3.846,5.894)。提出批量产品的动态响应不确定性的评价方法,为用户选择动态响应一致性的电器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考虑铁损时交流电磁机构动态特性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交流电磁机构动态特性的计算方法。给出了一种考虑铁损时用瞬态磁路法计算激磁线圈电流和电磁吸力的新方法,并对采用插值法求解电磁机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的交流接触器磁系统动特性的计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分析软件ANSYS,以CJ20-25型交流接触器为例,将有限元法应用于其磁系统的动态特性计算之中,得到了各状态下磁系统的磁场分布图形,及不同气隙、电流下吸力和磁链的二维数据表,并最终完成了整个过程的插值仿真.对仿真结果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双电源转换开关对于保证重要场合正常供电的持续性至关重要,新型双电源转换开关依赖电磁机构带动触头系统替代断路器进行切换。基于新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工作原理,深入分析电磁机构的反力特性,研究直流速动电磁机构的设计方法,计算结构参数,完成初步设计。利用多软件联合方式建立了电磁机构的静态和动态仿真模型,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特性分析;研究对电磁机构性能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确定优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采用遗传算法对电磁机构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研制电磁机构样机,设计电磁吸力测试实验系统,通过静态吸力及整机测试验证了设计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