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50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26篇
化学工业   73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31篇
建筑科学   258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87篇
轻工业   99篇
水利工程   13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9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篇
冶金工业   28篇
原子能技术   18篇
自动化技术   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甘薯受到病原菌侵害后,引发储藏病害产生毒素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鼻技术,利用化学计量学对甘薯储藏病害的病变程度进行判别的方法,以期为库存甘薯储藏病害的识别提供技术参考。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 -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BP神经网络(BPNN)和支持向量机(SVM)对长喙壳菌侵染后不同病变程度的甘薯气味响应特征值进行分析判别。结果表明,PCA、PLS-DA、OPLS-DA)均可对3类病变程度的甘薯进行有效的区分。BPNN 模型未能对3类病变甘薯进行有效的区分。SVM利用交叉验证算法优化(Best c=0.2500 Best g=0.3789)并建立模型。测试集的准确率为96%。因此,电子鼻技术可对甘薯储藏病害程度实现区分,且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4):115-116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与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DR情况分为无DR组(n=50)、非增生期DR组(n=47)和增生期DR组(n=43),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4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25-(OH)D_3水平,探究糖尿病肾病25-(OH)D_3与DR的相关性。结果:各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DR组的25-(OH)D_3低于无DR组、非增生期DR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DR组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均高于无DR组、非增生期DR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_3与DR之间呈负相关,为中相关性(r=-0.527,P<0.05),GA、HbA1c与DR之间呈正相关,为极弱相关性(r=0.107、0.216,P<0.05)。结论:25-(OH)D_3影响着DR的出现及其病理过程,25-(OH)D_3水平越低表明DR越重,为控制疾病,应积极检测25-(OH)D_3水平,指导临床进行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0):102-105
目的:探讨Guidezilla~(TM)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接受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1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接受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经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手术,术中常规应用6F指引导管,术中对导引导丝无法通过球囊或支架的情况均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手术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支架均可达到靶病变处,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随访期内,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事件;1例患者在应用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时发生心绞痛,1例出现导管嵌顿,及时进行处于和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患者出现导丝所致冠脉穿孔和心脏压塞、急性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结论: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者行介入治疗时,当指引导管难以通过球囊或支架到达靶病变区时,Guidezilla~(TM)延长导管可有效增强导管系统的支撑力,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和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周围型肺孤立病变诊断价值比较。方法:对120例周围型肺孤立病变患者分别行经CT和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并取得病理学或病原微生物诊断依据。结果 :CT组中60例58例经CT引导下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7.00%;B超组60例中49例经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成功率为81.67%。CT组成功率高于B超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超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于B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周围型肺孤立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其具有微创、简便、安全、定位准确、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赵文静 《稀土》2015,(2):20
<正>美国罗格斯大学发明一种新的医学成像方法,比现有方法能更早检测出癌症等其他病变,处理速度更快且不需要进行耗时较长的活检。这种纳米技术可诊断人体内微小的癌病变和心脑血管病变,在挽救人类生命方面潜力巨大。罗格斯大学药学院和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的早期试验已经看到了该项技术成功的曙光。罗格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将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通讯》杂志上。该项目的研究组长Prabhas Moghe称,这种新的荧光成像模式,目的不仅仅在于发现早期病变,还在于手术前更仔细地了解这些病变。罗格斯大学新泽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中耳听骨链病变中应用CT仿真内镜和后处理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行耳部检查的患者展开研究,分别对其采取常规CT检查以及CT仿真内镜和后处理技术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结果:以手术活检为标准,两种检查方式在对患者行检查后,听力正常比较χ2=11.0000(p=0.0009),听骨链畸形检查准确率比较χ2=100.2481(p=0.0000),中耳乳突炎检查准确率比较χ2=59.4416(p=0.0000),胆脂瘤检查准确率比较χ2=11.5820(p=0.0007),外耳道癌侵袭中耳检查准确率比较χ2=100.2481(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仿真内镜和后处理技术运用于中耳听骨连接病变的诊断中可对耳部各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反馈,结合传统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葛双俊 《煤》2005,14(5):39-40
针对外墙涂料的保存和施工中涂料病变,具体分析了病变机理和解决办法,并且重点从底材要求、底材处理、墙体处理、施工条件、涂装技巧、涂装后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外墙涂料施工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8.
成都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选择成都中心城区有代表性的绿地景观格局分析指标,通过对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异质性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该研究区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建筑业不断发展,涂料在外墙装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要美化建筑物,同时也起着保护墙体的作用。但由于在施工中施工人员对材料的储存方法不当或施工方法不正确,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病变。下面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施工经验,归纳建筑涂料的病变及处理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建筑涂料病变的产生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 《广东建材》2006,(9):25-26
从建筑涂料存储和使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常用建筑涂料产生病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