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7篇
矿业工程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建杰  周克省 《广州化工》2009,37(4):98-99,154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0.8Ba0.2Mn1-yCuyO3系列微粉,测量了部分样品在2~18GHz范围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微波反射率,结果表明La0.8Ba0.2Mn1-yCuyO3系列具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当y为0.13时,1.8mm厚时的最大吸收峰值达到28dB,10dB以上的吸收带宽达到3.1GHz;当y为0.17时,1.8mm厚时的最大吸收峰值达到29db,10dB122&的吸收带宽达到2.5GHz。电磁频谱分析表明La0.8Ba0.2Mn1-yCuyO3以介电损耗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磁损耗。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首先制备La0.85Ag0.15MnO3和(Ba0.7Sr0.3)3Ni2Fe24O41的前驱体,经煅烧制得由钙钛矿结构的La0.85Ag0.15MnO3稀土锰氧化物和Z型六角铁氧体(Ba0.7Sr0.3)3Ni2Fe24O41组成的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分别分析其微结构和形貌;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系统测量该复合材料的微波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并对影响其微波吸收性能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 250℃的煅烧温度下,La0.85Ag0.15MnO3含量(质量分数)为40%的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峰值达-30 dB,在2~18 GHz频段小于-10 dB的吸收频宽为3.9 GHz,微波吸收性能明显优于La0.85Ag0.15MnO3单相材料和Z型六角铁氧体(Ba0.7Sr0.3)3Ni2Fe24O41单相材料;复合材料中存在介电损耗和磁损耗共存与协同作用,以及界面效应和磁电耦合作用,有利于介电常数调控和阻抗匹配优化,从而提高微波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3.
溶胶-凝胶法制备ZnO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胶-凝胶法在普通玻璃表面制备了薄膜型ZnO光催化剂,通过XRD、Ab2d、UV-VIS等测试技术对ZnO薄膜进行了表征;以偶氮胭脂红为降解物,考察了薄膜退火温度、镀膜层数、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和反应体系初始pH值对ZnO薄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机理的探讨.研究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O薄膜呈透明状,薄膜表面均匀分布着球形ZnO晶粒;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ZnO晶粒在17~30mm范围内逐渐增大.光催化实验中ZnO薄膜光催化降解偶氮胭脂红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退火温度为300℃,镀膜层数为5层,溶液初始pH值为8~9.  相似文献   
4.
以硫酸铝为原料,用沉淀法制取纳米氧化铝,研究了其相变过程。用XRD、SEM、AFM及IR等手段对不同温度下煅烧所得的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铝粉体呈球形、团聚程度轻、粒度分布较均匀、γ相和δ相平均粒径20-30nm、α相平均粒径53nm,其物相变化次序为:非晶态Al2O3→γ-Al2O3→δ-A12O3→α-Al2O3。  相似文献   
5.
利用CF4射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对硅橡胶进行表面双疏改性,用XPS技术分析了处理后硅橡胶表面成分变化,并利用接触角测量研究了表面疏水疏油改性效果.结果表明,CF4射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通过等离子体表面氟化和剥离或刻蚀的相互竞争作用在硅橡胶表面引入大量硅氟基团和少量碳氟基团,两者协同作用使硅橡胶的疏水疏油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6.
尹荔松  周克省  张进修 《材料导报》2004,18(Z2):269-271
对掺杂LaMnO3体系的异常磁性、磁电行为的物理模型、巨磁熵行为、以及这类物质在居里点附近的反常热性行为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Doped LaMnO3 has unusual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is material to be used for absorbing microwave. LaMnO3 systems doped by Sr at site A and Fe or Co, Ni at site B were prepared by sol-gel as an microwave absorption material and their permittivity and permeability spectra were measured by microwave vector network analyzer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2-18 GHz. A novel phenomenon is discovered that the complex permittivity, complex permeability and electromagnetic loss tangent have suddenly a step change at a certain frequency and the step-change frequency is relevant to content of Sr and Fe or Co, Ni. The samples show mainly dielectric loss when microwave frequency is smaller than the step-change frequency, and mainly magnetic loss when larger than that frequency. It is indicated that anti-ferromagnetic clusters in the material can absorb energy quantum of microwave electromagnetic field to change into ferromagnetic clusters because they can overcome higher energy barrier when the frequency of incident microwave reaches a certain value.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0.8Ba0.2MnO3粉体,并与纳米Ni粉按不同质量比复合,制得复合材料样品。测量样品在2-18GHz频率范围内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并计算微波反射系数,分析不同组分对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吸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体系比单一组分样品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当La0.8Ba0.2MnO3含量为62、5%时,材料微波吸收效果最佳;当样品厚度为2mm时,大于10dB的吸收频宽达到3.6GHz,最大吸收峰值为24dB;当样品厚度为1.8mm时,大于10dB的吸收频宽达到3.3GHz,最大吸收峰值为44dB;LaMnO,在A位掺杂Ba2+,其电磁性能将发生变化,再与磁性纳米Ni粉复合,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综合作用能使体系的微波吸收效能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9.
基于纳米金属膜电导率和介电性的理论基础,采用0.05—5GHz宽频带扫频测量所得的复磁导率,计算分析电导率对具有不同微波磁谱特性的纳米磁性金属膜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磁导率的纳米磁性膜,当其电导率低于100S/m时,该薄膜材料在微米级厚度时就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即在0.05—5GHz的宽频段反射率小于-4dB;降低薄膜电导率可以显著改善薄膜吸波材料的电磁匹配性能,从而提高其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10.
La_(1-x)Ce_xMnO_3微波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1-xCexMnO3(x=0.1,0.2,0.3,0.4,0.5)样品,用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该样品在2~18 GHz微波频率范围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了电磁损耗角正切及微波反射率与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x=0.4时,样品微波吸收效果最好.当样品厚度为2.20 mm、x=0.4时,吸收峰值为27 dB,10 dB以上频带宽度达3.2 GHz.初步探讨了该材料的电磁损耗机理,发现损耗吸收来自磁损耗和介电损耗的共同作用,吸收峰所在频率介于介电损耗角正切最大值与磁损耗角正切最大值对应的频率之间,即在13.2 GHz附近.对样品的电阻率测试表明,其室温范围内电导在半导体范围内,有利于降低微波在样品表面的反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