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5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4篇
石油天然气   78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渤中坳陷存在多套烃源岩,烃源岩与油气分布关系的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演化史分析、盆地模拟及地化分析技术对渤中坳陷活跃烃源岩的分布作了研究。渤中坳陷沙河街组活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黄河口凹陷、庙西凹陷和渤东凹陷,而渤中凹陷主体区域沙河街组烃源岩已经达到了高过成熟阶段,仅在边缘分布少许活跃的烃源岩。东下段活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凹陷的北段、渤东凹陷以及渤中凹陷的东部边缘。活跃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来源,PL19-3油源及油气成熟度研究表明其油气主要来源于周边活跃烃源岩,渤中坳陷周边沉降中心高成熟度地区对其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2.
渤海东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分布。应用盆地模拟、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定年等方法和技术对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史、BZ34断裂带油气来源和充注历史进行的研究认为:BZ34断裂带油气主要来自构造区周围沙河街组晚期快速熟化烃源岩,油气主充注期发生在新构造运动以来。BZ34断裂带油气为晚期快速成藏。蓬莱19-3油田晚期构造圈闭、各断块流体温度非均质性、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异常以及浅层气富集表明该油田油气也为晚期快速充注。通过对这两个典型油气藏成藏历史的综合分析,认为渤海东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油气均属于晚期快速成藏。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丘滩体发育分布及对储层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主要发育于微生物丘滩体中,但不同成因类型丘滩体对储层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观测、岩石薄片分析和物性测试等手段,将丘滩体划分为丘基、丘核、丘翼和丘坪4种微相,并根据微相的组合划分出台缘并进型丘滩体、台缘追补型丘滩体和台内饥饿型丘滩体3种丘滩体类型。台缘并进型丘滩体的生长速率快,与可容空间的增加速率相同步,其微相组合以"丘基+丘核"垂向加积为主,在海平面升降过程中易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造成海水胶结作用弱、淡水溶蚀作用强,形成以格架溶蚀孔洞为主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好,储集性能最优。台缘追补型丘滩体的生长速率次之,其早期的生长速率滞后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但后期逐渐同步,呈现出"丘基+丘核+丘翼/丘坪"侧向加积的微相组合;由于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的几率减小,其海水胶结作用强,淡水溶蚀作用减弱,储集性能稍差。台内饥饿型丘滩体的生长速率最慢,严重滞后于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呈"云坪(丘基)+丘核+丘坪"微相组合,难以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淡水溶蚀作用最弱,储集性能也最差。台缘带古地貌对丘滩体的生长速率影响较大,可控制丘滩体的沉积样式。陡坡台缘带有利于台缘并进型丘滩体发育,缓坡台缘带主要发育台缘追补型丘滩体,台内高地中发育台内饥饿型丘滩体。胡家坝-阆中-安岳地区一带的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发育于典型的陡坡台缘带,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4.
流体历史分析是用以研究影响烃类成藏作用中石油运移和盆地水文地质这两个重要因素的.这一分析综合运用了矿物学上的直接观察与测定和数学模拟.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可直接观测石油的运移时期和测定古温度.为了说明盆地的水文地质,用成岩矿物的同位素组成来测定年龄,并且鉴定古孔隙水的来源.该分析定时的特性与时控的热指标的综合解释为石油生成的数学模拟提供了一详细的岩石热演化史的输入.而烃类流体包裹体可以从观察上对理论预测进行校正.在昆士兰州西南部的Eromanga盆地,区分出了两个石油运移历史不同的地区.在Jackson-Challum地带,石油运移的高峰期与石英的胶结作用在晚白垩世同时进行;而在Tintaburra-Bodalla南部地带,石油的运移发生在石英胶结作用之后,从中白垩世延续至今.Jackson地区石油运移是在孔隙水中~(18)O相当富集时发生的,这种富集表明了地下水缓流过程中成岩作用的变化;而Tintaburra地区石油运移是在现今向下流动的水流系统中进行的,其地下水~(18)O的相对贫瘠表明是大气水来源.在悉尼盆地南部,白垩纪时期的深埋藏与最大热流值促使了Illawarra煤系地层石油的生成与运移,在Scarborough砂岩中这一过程可从流体包裹体中观察到.由于巨大厚度地层被侵蚀,继后岩石的冷却阻止了早第三纪石油的形成.孔隙水中~(18)O同位素的相对贫瘠表明在大气水向下流动过程中发生了早期成岩作用.由于成岩作用是在缓流中进行,因而导致了孔隙水中~(18)O同位素的富集,这一过程至少从距今140百万年持续到了90百万年,即伊利石胶结作用时期.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霸县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有机质类型、母质来源及沉积保存条件。根据烃源岩与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厘清各套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霸县凹陷发育沙四段、沙三段下亚段及中亚段、沙一段下亚段4套烃源岩,具有生排烃潜力大、有机质类型好的特点,且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其中,沙四段和沙三段下亚段、中亚段烃源岩分布较广,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仅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地区。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揭示,研究区4套烃源岩的有机质输入与沉积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沙四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有机质供应相对于沙三段中亚段和沙一段下亚段充足,但是沉积保存条件却相对较差。通过油源对比发现,霸县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3类单源油及2类混源油,沙三段下亚段和中亚段烃源岩是现今已发现油藏的主力贡献烃源岩,沙四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力大,但已发现以沙四段烃源岩提供油源的油藏多呈近源零星分布于深层及潜山,表明霸县凹陷以沙四段烃源岩为油源的深层及潜山油藏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渤海南部黄河口凹陷晚期成藏特征及富集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海域的主要含油区之一,具有明显的晚期成藏特征.应用Easy R<,o>%模型模拟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结果表明主力烃源岩距今5.1 Ma以来快速成熟;通过断裂分析开展了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运移以断裂输导为主;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油气蘸主成藏期为距今5.1 Ma以来.研究结果表明,晚期快速生烃、晚期垂向断裂输导,近源成藏和晚期充注是黄河口凹陷油气晚期成藏的主要特征.沙河街组和明化镇组下段区域性储盖组合、优势运移通道和新构造作用形成的相关圈闭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古近系近源压控和新近系断控浅水三角洲富集模式是黄河口凹陷最重要的两种油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管镇次凹陷阜四段烃源岩属低熟烃源岩(R0≤0.7%)。在重建该套烃源岩埋藏史和地热史并应用其干酪根C/S原子比确定其有机质化学动力学类型和相应的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对该套烃源岩的生烃史和排烃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阜四段烃源岩分别在始新世中晚期和渐新世早期进入了生烃期和排烃期。综合地质、油源地球化学资料的研究表明,阜四段低熟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未完成的、目前仍处于持续阶段的含油气系统。该含油气系统的原油具有低熟油的特征。阜四段烃源岩的低成熟和低含油饱和度,且进入排烃期后未经进一步的压实作用,导致该套烃源岩的排烃效率较低,进而造成该含油气系统的油源不足。此外,该区主要断层(管镇断裂)对油气运移起隔挡作用,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短,因此,该含油气系统受管镇断裂的控制,其区域展布局限在管镇断裂靠油源的东南一侧。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油源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的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沙西北地区已发现的原油位于沙河街组。曹妃甸2-1油田的潜山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潜山的原油具有高的伽马蜡烷指数(G/H)以及相对低4-甲基甾烷参数(4MSI),具有相对轻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整体轻于-29‰),主要为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的油源。曹妃甸1-6油田为花岗岩潜山储层,潜山的原油具有相对高的4MSI(>0.4),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值偏重(重于-29%),可能指示着以沙三为主的油源。曹妃甸2-1潜山直接披覆沙一段,沙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可近距离充注至潜山储层中,为披覆式的源储对接成藏模式。曹妃甸1-6油田上覆为东营组,其丰度与热演化程度低,主要作盖层。歧口凹陷的原油侧向通过砂体运移侧向充注至曹妃甸1-6潜山圈闭中,表现为侧向砂体输导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实验分析了CFD2-1-2井潜山风化壳结构特征,揭示了沙西北地区潜山风化壳结构可能不具备侧向长距离输导油气的能力,与潜山直接披覆接触的有效烃源岩或者发育沟通源储的砂体是潜山油气成藏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研究饶阳凹陷任丘潜山油藏的原油来源及烃源岩的成藏贡献,根据原油和烃源岩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数据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潜山原油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其与烃源岩的亲缘关系,并通过地质条件分析解释了混源成藏的原因,最终确定了混源油的混源比例。C29甾烷20S/(20S+20R)参数反映任丘潜山油藏原油基本为成熟原油,Pr/Ph、G/H、S/H、C19/C23等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任丘潜山油藏存在3种类型原油,分别为A类、B类和C类。3类原油生物标志物参数呈现规律性变化,并且空间分布亦存在一定规律性。A类为马西洼槽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单一来源的原油,主要分布于任丘潜山北部偏东地区的奥陶系储层中。B类和C类原油为任西洼槽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段下亚段)和马西洼槽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混合来源的原油,其中B类原油中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占比为60%~70%,其次为来自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主要分布于任丘潜山北部偏西地区的元古界雾迷山组和寒武系府君山组储层中。C类原油则以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贡献为主,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的原油占比较低,为30%~40%,集中分布于任丘潜山油藏南部地区的元古界雾迷山组储层中。整体上,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对任丘潜山油藏原油的贡献北低南高,而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则为北高南低。  相似文献   
10.
张莉  王威  舒志国  郝芳  邹华耀  杨烁 《石油学报》2019,40(6):692-705
方解石是须家河组砂岩中常见的成岩矿物之一,可在局部层段富集形成钙质交代-胶结致密层,对砂岩的物性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基于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川东北元坝地区钙质交代-胶结致密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开展了分析,刻画了致密砂岩的分布规律;结合全岩X射线衍射、稳定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测试资料,分析了钙质交代-胶结致密砂岩的形成期和物质来源,阐明了钙质胶结物和交代物的形成机制。钙质交代-胶结致密层主要发育在元坝地区西部与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源岩层相邻的须家河组二段和须家河组四段的砂岩中,在东部须三段源岩层附近的砂岩中则较少;通常出现在厚层砂体的中部,厚度为1~2 m;长石含量或白云岩岩屑含量较高,杂基含量较低;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方解石的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方解石的胶结物和交代物主要形成于早成岩阶段B期,此时的地层温度为60~80℃,烃源岩处于有机酸生成的高峰期。由于元坝地区西部须三段烃源岩中含有较高的碳酸盐矿物组分,其排出的富有机酸流体可携带较多的Ca2+和HCO3-离子进入砂岩层,当砂岩富含长石和白云岩岩屑等碱性矿物时,富Ca2+的有机酸流体能被有效缓冲,形成有利于方解石胶结物和交代物沉淀的微环境,从而导致方解石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