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28篇
机械仪表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祥  孙炳超 《热处理》2002,17(4):45-47
介绍了用低钢箔片(挂片)在对Unicase密封箱式炉进行炉内碳势定碳分析时存在被氧化的情况。经过分析后认为低碳钢箔片的氧化(除操作失误外)是由于以下两种原因造成:(1)箔片在冷却腔冷却过程中其腔内的温度下降导致压力下降,从而空气进入冷却腔,而此时箔片的温度尚未冷却到200℃以下,箔片发生氧化。(2)由于冷却水的作用,使冷却腔的温度降至露点以下,冷却腔内气氛(与炉内气氛相同)中的水蒸气被凝结,液态的水对炽热的箔片造成了氧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Unicase炉有效加热区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Unicase炉有效加热区的测定方法,阐述了空炉测温的必要性,并对测量结果不理想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DOJ-75保持架现行的热处理检验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用该方法实测了数件DOJ-75保持架。结果表明:该产品的心部硬度超出上限值,产品的窗口侧淬硬层深度(CHD)超深。而检测同一产品的其它部位(如:大端面),则完全合格,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新研制的预抽真空式可控气氛气体渗碳炉。该炉的前室为真空室,工件进炉后,对前室进行预抽真空,然后通入氮气,工作在氮气或滴注式气氛的保护下完成加热或淬火,实现了无氧化加热,消除了前室爆炸的危险,克服了进、出炉过程中火帘燃烧带来的热量和CO2气体排放的缺陷。加热室采用圆形炉膛结构,增加了气氛流动的合理性,提高了炉膛有效加热区内的温度均匀性。停炉时,没有炉膛氧化现象,大大减少了再次开炉时的炉膛时效时间,节省了能源,提高了设备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气体渗碳CAD软件的试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20CrMnTi和20CrMo钢制的试样,根据渗碳层深度分别为1.2mm和1.4mm的齿轮的技术要求,在装备有气体渗碳动态碳势控制CAD软件的渗碳炉上分别进行了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该软件功能强劲、控制准确。其表面碳浓度(质量分数)偏差<0.05%;渗层内的碳浓度梯度曲线平滑,呈“S”平台分布;渗层深度为1.2mm和1.4mm时,渗层深度的偏差<0.05mm。用该软件设计的渗碳工艺与实际检测结果能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6.
用密封箱式炉进行短时渗氮 ,只通入氨气和氮气 ,炉气中无任何含碳气体 ,可以彻底消除HCN对环境的污染。经 560℃× 3h短时渗氮后 ,在钢的表面形成大约 ( 1 2~ 2 5) μm的化合物层。 2 0Cr钢、2 0CrMnTi、45钢和SCM 41 5钢短时渗氮后的表面硬度及渗层硬度分布都和同一设备中气体氮碳共渗的结果相同 ,除了低碳钢之外 ,用短时渗氮替代氮碳共渗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Unicase炉烘与炉膛时效的工艺,阐述了烘炉的注意事项,分析了甲醇流量对炉膛时效的影响以及在采用不同的碳势控制装置进行膛时效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针对紧密接触的两个零件,在接触面无法渗碳,冷却时形成淬火软点的事实,试验了885℃碳氮共渗并降温淬火的工艺。结果表明:在零件仍然紧密接触的情况下,淬火软点被消除,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极差仅1.5 HRA,满足了零件的技术要求。该工艺在生产中已获应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异形螺母的开裂进行了分析,对该螺母开裂的疑似原因用相同材质的试样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通油孔相同直径相同长度的内孔,在没有防渗措施的情况下,在与异形螺母同时生产时,能够被渗碳和淬硬,渗碳深度达1.2 mm;而在试样的内孔塞入硅酸铝纤维,且两端涂抹防渗剂的情况下,内孔没有被渗碳,防渗效果良好。据此,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有炭黑和无炭黑20CrMnTiH钢渗碳淬火零件的表面色泽,分析了工件表面炭黑的形成原因,实测了有炭黑零件的表面硬度、淬硬层深度并观测了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表面有炭黑的零件其淬硬层深度略深,表面硬度与无炭黑的零件相比大体一致,有炭黑零件在表面尖角附近处有较多非颗粒状碳化物,且形态迥异,其中条杆状碳化物长度达12μm。分析认为升温和强渗期过大的丙烷流量是形成炭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