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9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篇
武器工业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单脉冲雷达动态目标模拟器的工作原理,论述了单脉冲雷达动态目标模拟器增程原理及实现方法,分析了动态目标模拟器模糊度判别死区产生的原因并对目标在死区内截获的概率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2.
3.
为探究金刚石堆积磨料在树脂结合剂砂轮中的磨削性能,采用ZLB-60旋转式制粒机制备了金刚石浓度为150%、200%、250%的陶瓷结合剂金刚石堆积磨料,其单颗粒静压强度分别为61 N、65 N、36 N。选用金刚石浓度为200%的金刚石堆积磨料与相同原始粒度的单颗粒金刚石配比制备金刚石浓度为100%的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在自制磨削平台上对YG8硬质合金进行磨削性能测试。磨削结果显示:当金刚石堆积磨料体积分数为30%时,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砂轮的磨削性能最佳,磨削比为145.11,磨削效率为13.64 g/h,较相同原始粒度单颗粒金刚石砂轮的分别提高了152%和40%。   相似文献   
4.
含硼聚晶金刚石复合片(B-PD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产六面顶压机,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采用黏结剂Co熔渗催化方法合成含硼聚晶金刚石复合片。对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含硼金刚石合成的样品进行性能测试,最后对样品的性能测试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对聚晶金刚石层微观结构做了扫描电镜观察和XRD物相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抗冲击韧性和耐热性比普通金刚石复合片有显著提高,当添加含硼金刚石微粉体积分数为2a%~3a%时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非对称无机复合分离膜的结构及对影响分离的因素分析 ,提出了阻力复合模型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 ,推导出流量阻力公式 ,并在理想状态及粉末冶金多孔材料作为支撑层的样品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采用SEM、EDX和XRD分析手段对一种高温高压合成的金刚石复合片(PDC)进行抛光面和纵切断口的显微形貌、元素能谱成分及物相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抛光面上:金刚石颗粒连接紧密,黏结剂Co分布均匀呈断续的“网格”结构,其质量分数稍低于纵切断口面.②在纵切断口面上:结合界面处结合紧密,实质是Dia - Co - W...  相似文献   
7.
用对马尿酸偶氮氯膦作显色剂建立了测定微量钯的高选择性和简单快速的直接分光光度法和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方法可用于矿石中微量钯的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品级和粒度的金刚石进行表面镀膜改性,用熔渗法制备了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研究了金刚石品级、粒度与膜厚对复合材料热导率以及热膨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金刚石粒度增大和品级提高而增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刚石表面铬膜厚度为210 nm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787 W/(m·K),当铬膜厚度为150 nm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633 W/(m·K),表明镀铬膜太薄会降低复合材料的热导性能;在30~200℃范围内,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在(3.00~8.00)×10~(-6)K~(-1)之间,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揭示人造金刚石中包裹体的形状、尺寸、组织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分析包裹体的成分及绝对含量。指明:近十年来我国人造金刚石中包裹体绝对含量下降了一个数量级,与国外高档金刚石包裹体的数量级相同。文章并相应测试了金刚石的热冲击指数(TTI)。综合表明:我国人造金刚石产量在稳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近年来品级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镀膜金刚石在现代金刚石制品中的应用愈来愈重要,我们对镀铬和镀钛两种金刚石的镀层作了俄歇分析。结果表明:俄歇能较准确分析膜层元素原子数分数、膜层厚度;所用镀铬和镀钛金刚石,镀层中分别除碳、铬元素,碳、钛元素外,均含有氧元素,这是镀层表面氧化所致;所用镀铬和镀钛金刚石,相对稳定的镀层厚度分别约为25 nm,360 nm。XRD线谱分析,镀铬金刚石镀层由于太薄,未发现衍射相,镀钛金刚石镀层却有TiC为基的固溶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