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金属工艺   3篇
冶金工业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Φ380mm高碳钢球钢连铸圆坯轧成钢材出现的表面裂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抛丸检查后的连铸圆坯表面存在纵向裂纹,主要原因是钢液在结晶器中凝固时冷却不均产生的。通过将结晶器铜管锥度由0.45%/m调整为0.63%/m,1300℃保护渣粘度由0.60 Pa·s降到0.50 Pa·s,1300℃保护渣熔速由36s调整到49s,二冷比水量由0.30L/kg降到0.25L/kg,二冷段四面冷却改为八面冷却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大规格钢球钢铸坯及轧材的表面纵裂纹,轧材表面探伤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帘线钢生产过程中硫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淮钢特钢有限公司采用转炉-RH真空炉-LF精炼炉-连铸-连轧的长流程生产线研制开发德标ST30Al冷加工用钢的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BOF→LF→RH→B→CCM的技术路线生产的连铸圆管坯,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完全符合客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降低轴承钢液析级别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轴承钢产生液析的原因及危害,介绍了淮钢降低轴承钢碳化物液析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工艺.  相似文献   
6.
化学成分偏析对弹簧钢棒材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均匀性等均有重要影响。为改善某钢厂150 mm×150 mm弹簧钢小方坯的成分偏析,采用热酸腐蚀分析铸坯低倍组织、碳硫仪分析铸坯化学成分分布并结合传热数学模型,研究了拉速、比水量、过热度、电磁搅拌参数等连铸工艺参数对铸坯成分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拉速为2.1 m/min、比水量为0.45 L/kg、末端电磁搅拌参数为400 A/10 Hz,可消除铸坯中心附近区域的负偏析,将中心正偏析度控制在1.15以下,且中心缩孔极为轻微。采用优化工艺后,弹簧钢棒材组织均匀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林鹏  张洪才  左辉  许正周  翟万里 《连铸》2023,42(1):61-65
针对包晶钢15CrMoG的200 mm×200 mm连铸坯存在表面凹陷及纵裂漏钢问题,对铸坯表面检查进行分析及试验对比。结果表明,结晶器铜管和保护渣传热不均及二冷强度低导致表面产生凹陷缺陷及漏钢问题。通过将结晶器铜管锥度从0.72%/m提到1.10%/m、保护渣碱度从0.72提到1.05、黏度从0.44 Pa·s提到0.74 Pa·s、熔化温度由1 170℃提高到1 191℃及二冷比水量从0.30 L/kg提高到0.45 L/kg等措施,改善结晶器冷却传热和二冷段喷淋冷却效果,提高铸坯冷却均匀性,使得铸坯缺陷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林鹏  张洪才  许正周 《特殊钢》2020,41(3):43-46
55钢(/%:0.52~0.60C,0.17~0.37Si,0.50~0.80Mn,≤0.035P,≤0.035S)的150 mm×150 mm连铸坯轧钢加热炉加热后存在表面纵向裂纹缺陷。采用金相显微镜对铸坯皮下裂纹缺陷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由于二次冷却不均匀和有害元素Pb在晶界富集导致铸坯皮下产生细小裂纹并扩展长大。通过对二次冷却喷淋系统优化及降低钢水有害元素Pb含量,改善二冷段喷淋冷却效果,提高铸坯冷却均匀性,提高铸坯晶界强度,结果表明:铸坯缺陷明显改善,轧材一次探伤合格率从45%提高到93%。  相似文献   
9.
钢厂90 t LD-LF-VD-CC流程生产的Φ600 mm钢50CrMo连铸圆坯中心裂纹比率达到30%,分析得出:连铸圆坯中心裂纹全部出现在内弧一侧。主要原因是该钢种柱状晶发达,内弧柱状晶基本延伸到圆坯中心,在矫直时圆坯中心产生开裂并向内弧侧扩展。通过采取将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由260 A提高到400 A,中间包钢水过热度由30~50℃降到15~30℃,拉速由0.34 m/min降到0.28 m/min,进拉矫机前支撑辊及拉矫机辊道对弧精度由0.40~1.00 mm降到0.20 mm以下等措施,50CrMo钢Φ600 mm连铸圆坯中心裂纹全部消除。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90 t BOF-RH-LF-CC流程生产的超低碳钢AISI1006夹杂物控制情况,通过对200 mm×200 mm铸坯横断面不同位置夹杂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钢中小颗粒夹杂占比较大,尺寸5~10μm的夹杂物占比达到91.0%,10~13μm的占比3.6%,13μm以上占比5.4%。尺寸较大夹杂主要分布于铸坯中心。在铸坯1/4边长处夹杂物分布最多,其次是近中心处,铸坯近表面处夹杂物最少。铸坯内夹杂物主要为Al2O3、Al2O3·CaO·(CaS·MnS)、Al2O3·CaO·MgO·(CaS·MnS)、MgO·Al2O3·(CaS·MnS)复合夹杂物,为内生夹杂物。开展工艺优化改进,RH高真空保持时间控制在15 min以上,LF精炼做好脱氧造渣及脱硫,精炼时间控制在90 min以内,精炼终渣碱度在6~7,出站前喂入硅钙线进行变性处理,软吹时间控制在25 min以上,连铸做好保护浇注,中间包开大氩气流量吹扫10 min以上,避免二次氧化,将夹杂物往钙铝酸盐方向控制,工艺优化后,钢水T.O含量≤20×10-6,B、D、Ds夹杂级别≤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