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贤腾  钱兆裕 《规划师》2004,20(5):106-108
~~浙西地区中心镇总体规划探讨@刘贤腾$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钱兆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相似文献   
2.
提高公共交通竞争力的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府确立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实质,是想通过政府手段来提高公共交通在交通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各种交通方式间竞争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在该框架内,以出行距离来衡量交通需求,着重分析了公共交通与自行车基于时间成本上的均衡点和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基于出行综合成本上的竞争均衡点,并分别推导出相应的判别模型.根据判别模型推论各个影响因素与公共交通竞争力间的函数关系,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对各个措施进行评述总结.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回顾我国城市交通方式发展态势之后,认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内,各种交通方式间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生态位概念及生态位分化启示:各种交通方式在满足出行距离需求时所占据的“生态位”间存在着重叠,由此产生的竞争必然造成各种交通方式生态位的重新分化.分化过程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但将会随城市化过程而逐趋于稳定.为使分化过程沿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应该采取鼓励公交优先发展政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来“管制”小汽车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落后地区城市竞争力分析——以沿淮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7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对沿淮城市群周边的区域的25个城市进行竞争力分析.认为沿淮城市与周边城市竞争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城市群内部,淮南、蚌埠和淮北的竞争力要强于其他3个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实力、科研力、经济外向力和社会服务力等方面蚌埠的竞争力相比"两淮"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表文对于连接洛杉矶中心区与长滩中心区之间一条长约35公里的轨道交通路线(即蓝线,Blue Line)进行了分析研究。逸条线路经过洛杉矶县一些最贫穷并且被人遗忘的社区。尽管当初线路建设的倡导者和地方政府进行了大量宣传并做出许诺,但逸条线路并未能改善周边社区的经济环境。表文以蓝线作为范例,旨在了解内城区地铰站点周围现实存在的和已认识到的阻碍发展的因素。根据对政客、规划者、社区领导者和交通运输专家的一系列访谈所收集的信息,以及广泛细致的现场调查得来的分析数据,作者总结出影响内城地铁站点周边地区发展所缺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的郊区化与公交导向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使得许多居民被安置在比他们以前居住地可达性更差的地方,而需要采用机动化方式出行。基于对最近才迁居到上海郊区三个街区的居民所进行的当前出行及回顾以前出行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迁居至外围地区对就业可达性、通勤方式选择和通勤时耗的影响。发现:迁居后,居民的就业可达性下降很快,与此相伴随的是机动化出行比例及通勤时间的大幅度提高。然而,也发现:迁居到郊区地铁站附近的居民就业可达性下降的较少,而且对于许多居民来说,如此迁居正鼓励居民出行方式从非机动车方式转向公共交通方式。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对于把快速郊区化的中国城市引导走向更持续的道路,可寄予公交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很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沿淮城市群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互补协调、功能完善的协同体。论文分析了产业发展及问题,基于现状条件和未来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以产业链合作为主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主要形式,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级配适当的产业空间布局及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于连接洛杉矶中心区与长滩中心区之间一条长约35公里的轨道交通路线(即蓝线,Blue Line)进行了分析研究.这条线路经过洛杉矶县一些最贫穷并且被人遗忘的社区.尽管当初线路建设的倡导者和地方政府进行了大量宣传并做出许诺,但这条线路并未能改善周边社区的经济环境.本文以蓝线作为范例,旨在了解内城区地铁站点周围现实存在的和已认识到的阻碍发展的因素.根据对政客、规划者、社区领导者和交通运输专家的一系列访谈所收集的信息,以及广泛细致的现场调查得来的分析数据,作者总结出影响内城地铁站点周边地区发展所缺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要理解许多当代城市问题,必须从包含了地理、技术和社会经济等维度的空间视角出发。作者在文中首次提出一个将地理区位、交通方式与通讯手段、有关的社会经济特征等视为要素的空间视角。这些要素一起决定了有效距离及由有效距离而定的场所及人的空间处境。对这个视角进行理论探讨后,作者使用波士顿都市区的通勤数据来做分析,举例说明了能影响空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作者接下来应用这个空间视角,对两个重要城市研究领域里的关键问题提出新见解。领域之一是城市低收入劳动力市场,关注的是在都市区经济活动日益分散的情况下获得就业机会的问题。运用与所提出的空间视角相一致的分析框架发现,在美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空间处境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他们的交通方式而不是他们的居住区位。另一个领域是远程通讯,关注的是远程通讯对出行行为和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研究地理、技术和社会经济要素在构成及跨越物质活动空间与虚拟活动空间时的作用,我们能够增强空间分析能力,从而理解不同情境下的远程通讯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及发展对策——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分析南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供给与需求的发展,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症结是交通供需间的不平衡。处于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大城市交通供需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供需总量上的不平衡,而供需在时空上的不匹配和道路利用效率低下只是次要原因,因此,当前首要任务是扩大交通设施供给,同时减少交通需求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城市空间发展应采取适度分散化模式,交通规划指导思想应从提高机动车的机动性转向提高绿色交通方式的空间可达性。最后指出,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下,该发展对策是能够通过政府的规划行为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