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柯尔克孜族毛织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艺术性和独特的织造工艺。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记录了传统"喀贾热"织花毯的织造过程和方法,从中提取了制作"喀贾热"的特色工艺。研究显示:"喀贾热"是在原始三角织机上采用经线分层排列、三梭控制分层的方法织造而成的经线显花的复杂经二重组织织物,其反面呈现的长浮线与正面图案相同,通常由女工根据经验和预设图案手工挑经形成。此研究分析有助于对柯尔克孜族"喀贾热"传统织造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以文物发掘报告为研究对象,以时间、地点为轴线,采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对织物组织结构进行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古代针织技术研究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古代针织技术的研究现状,反映古代针织技术在现代针织技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为现代针织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更多研究样本与理论依据,最后提出目前对于古代针织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卡片编织是利用卡片的前后旋转来控制经线的沉浮,从而进行编织的一种方法。在编织的过程中,卡片相当于织机中的综版,起到牵引经线的作用,通过增加卡片的数量即可增加织带的宽度。新疆土尔扈特与和硕特的蒙古族人民,将用卡片编织出的织带装饰于传统蒙古女性袍服上。文章以新疆土尔扈特及和硕特蒙古族卡片编织技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这两个地区的相关乡镇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关于卡片编织的第一手文图资料,并与当地蒙古族卡片编织技艺传承人的交流学习,将编织技艺由口传心授的方式转化为文字形式记录。  相似文献   
4.
山普拉墓地出土的7条绞编毛绦带组织结构复杂,织物密度极高,可作为研究古代手编绦带技艺的技术样本。文章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将样本与考古出土绞编纺织品实物进行比较。在织造工具方面,通过对新疆本地区民族学现存的综版织机类型分析比对,并采用实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基于实地测量所得样本数据,利用四孔综版织机,从技术角度对毛绦带进行工艺复原实践。最终实现了编织方法、织物组织结构、经纬密度、图案外观等基础数据的一致。研究认为,汉晋时期的西域地区已出现二孔及四孔综版式织机,并广泛用于编织毛绦带。  相似文献   
5.
目前针对于史前织造技艺的研究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为提供可靠的实证考据,文章以民族学中织机织造技艺考察为重点,通过对新疆相关乡镇的田野考察,获取地织机织造的第一手图文资料,并从织造技术的角度来探究地织机在中国古代纺织史中所处的时期。由调查可知,新疆地织机主要构件为:线综、分经棍、打纬刀,对应"纺"的工具为纺轮,所用纱线以毛纤维为主,根据分析得出地织机的出现时间应不晚于商周时期。地织机的使用范围覆盖全疆,可织造出平纹与平纹地提花织物,掌握地织机织造技艺的民族主要涉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代柯尔克孜族研究"饰"重于"技",以及史学研究注重文献研究而较缺乏实证考据的研究现状,文章采取文献与实物研究相结合更侧重实物研究的二重考证方法,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等相关县乡的传统地织机织造技艺进行田野考察,并与传承人交流学习,分析新疆柯尔克孜族传统织造技艺的织造流程与织机类型对布幅的限制,并由此来分析柯尔克孜族传统袍服的结构,佐证布幅决定结构这一概念。通过对其传统织造技艺的分析,得出地织机织造的局限性影响布幅的幅宽,幅宽决定了服装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隆化鸽子洞出土的一件元代棕色马尾毛环编方棋纹面衣为研究对象,从技术角度对面衣的组织结构进行考证。通过实地考察文物、对比同期实物等方法,对此面衣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对比,认为该面衣是我国元代时期手工针织重要的史实资料,其组织结构与西方同时期出土的Nalbinding的组织结构相同,是我国元代时期手工针织重要的史实资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