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7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综合利用工程,1960年9月基本建成并蓄水运用。由于水库的严重淤积,1962年3月被迫改变运用方式,并于1964~1971年先后二次对枢纽工程进行改建,提高了水库泄流排沙能力。根据改建后的工程条件,考虑泥沙集中来自汛期以及潼关以下峡谷河道输沙能力大等特点,自1974年起,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迄今,库区的泥沙淤积大大缓和,潼关以下峡谷库区保持着可供长期使用的库容,淤积上延基本得到控制,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也有所改善。同时,水库不但发挥了防洪、防凌作用,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灌溉、城市供水和发电效益。三门峡水库的改建和调水调沙运用初步获得成功。但是,1974年以来,来水来沙条件比较有利,三门峡现有的泄流规模和运用方式,尚有待于不同的和不利的水沙条件考验。同时,由于黄河大量的泥沙,在解决水库淤积和发挥水库综合效益上互相制约;闸门启闭设施不完善;高含沙水流对水轮机过流部件和泄水建筑物的磨损、气蚀严重,这些问题使三门峡水库所能发挥的综合效益受到限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2.
3.
根据三门峡水库的水沙和库区泥沙冲淤特性,制定的“洪水排沙、平水发电”的运用原则和方式,合理的处理了排沙与发电的关系,既能完成三门峡水库汛期的排沙任务,改善库区冲淤部位,又能减少汛期发电时的过机含沙量、改善运行工程,并增加发电时间、提高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4.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将作调整,本文和黄河水库一维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选择不同水沙系列年进行多方案计算与综合,得出了采用“洪水排沙、平水发电”汛期运用方式的方案,平水期发电水位除7-8月份仍维持305m外,可适当抬高至306-307m、10月份可按310m以上水位运用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水库的调度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累计淤积泥沙4.12亿t,是下游河道淤积最少的10年(三门峡水库拦沙期除外),其中高村一艾山河段淤积3.59亿t,占87%。下游河道淤积集中在1986、1988两年,其中1988年淤积量达5.14亿t,比10年累计淤积还多1亿t,其余大部分年份河道处微淤或冲刷状态。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下游河道冲淤有一定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暴雨大小及地区分布。10年间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总体上属于枯水少沙系列,来沙偏少更多。年均来沙仅量8.62亿t,是来沙量最少的lO年。黄河下游来沙量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多沙和粗沙产区的河龙区间大雨、暴雨显著偏少所致。多沙地区一旦出现暴雨,来沙量就会明显增加,如1988年,皇甫…、窟野河等多沙粗沙支流发生较大洪水,年沙量达15.5亿t,下游河道发生严重淤积。深入研究80年代来水来沙条件及下游河道冲淤特点,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改道的方式和时机黄河口有计划的改道是三角洲工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黄河安全和河口演变特性决定的。改道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汛期大水破堤改道和非汛期小水人工截流改道。根据已有的实践,有计划的人工截流改道有利于油田各线路的从容接通和封截,保证石油正常勘采,便于新流路畅通加大改道效果,较大流量破堤方式优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