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5篇
  202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和黄河主要产沙区,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在新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面临新的需求。为了给未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阐述了黄土高原地区近70 a来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新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研究表明: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暴雨集中及植被缺乏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尤其是水力侵蚀,在危害当地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的同时,导致大量泥沙下泄影响黄河防洪安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理念尚需更新、水土流失治理科技水平亟待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投入机制尚需改进、水土流失治理监管体系尚需完善;新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是,坚持“防治结合+工程治理”方略,重视植被恢复,加强封禁管护与禁牧休牧,创新机制、调动广大农牧民积极性,坚持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提高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探讨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水足迹,可以为地区农业用水结构及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淮河流域5个省份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0-2017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油料的蓝、绿、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大豆的水足迹最大,水足迹大小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呈负相关;年际变化方面,小麦、稻谷、玉米、油料总水足迹整体呈减小趋势,大豆总水足迹表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空间分布方面,安徽、河南省的总水足迹居于前位,且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聚集性,总体上中间高四周低;此外,对淮河流域农作物水足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氮肥施用量、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3.
封琼  毕忠飞  汪惠  周文琦  刘俊 《水力发电》2022,(5):15-21+32
为了探究水系连通对由城镇化引起的水问题的改善效果,研究以宜兴新城区为例,基于MIKE11计算模拟水系连通方案对2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域的防洪排涝与枯水期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断头浜、连通形成“日”字形水网结构可以有效增大水系连通度,水系连通度越大对防洪排涝、水环境的改善效果越好。其中,方案4对研究区的水问题改善效果最佳,46.7%的河段20年一遇排涝水位明显下降,平均污染物浓度削减率达1.57%。  相似文献   
4.
窦峰  李国臣  杨尧  毕忠飞 《人民长江》2011,42(23):68-71
为了研究大型涉水建筑物的修建对潮汐河段防洪的影响,以灌河燕尾港2万吨级码头防洪影响为研究内容,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建立三角形非结构网格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分析码头建设前后工程区水位、流速和流场的变化。结果表明,码头兴建后对工程区河道的水位和流速影响均较小,流场变化局限在局部小范围地区,故对灌河的防洪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通江口门规模对滨江地区区域防洪的影响,以张家港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区域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通过设置连通水系、扩建闸门及新增排水泵站三类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各片区的最高水位。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水系、扩建通江口门及新增不同规模的排水泵站,能够有效降低该区域在遭遇100年一遇降雨时的河道最高水位,减轻了区域防洪的压力。研究成果对合理布设城市防洪工程、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