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ODS15、ODS20和ODS60三种Al_2O_3弥散强化铜棒材在650℃下保温1 min和15 min的高温力学性能,并依据ISO5182对ODS60弥散强化铜棒材的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软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含量不同的三种弥散强化铜棒材在650℃保温1 min与保温15 min的高温强度基本一致;随着铝含量的增加,高温强度随之升高;ODS60弥散强化铜硬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的软化温度分别为970℃、950~960℃、960~970℃。  相似文献   
2.
针对具有良好耐蚀性的FeMnSiCrNiCo系合金 ,确定了合理的热加工及固溶处理温度 ,研究了预变形量、退火温度及记忆训练对合金记忆性能的影响 ,并分析了微观组织。结果表明 ,随着预变形量增加 ,记忆回复率 (ηm)下降 ,但记忆回复应变量 (εm)有一个最佳值。合金的记忆性能和微观组织随训练退火温度变化而不同 ,训练退火温度对训练效果起十分关键的作用 ,母相亚结构是决定合金记忆性能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使用雾化法制备铜-铝合金粉,采用内氧化-还原法制备出氧化铝弥散强化铜锭坯,锭坯经热挤压后冷拉伸成不同规格的棒材。金相显微组织观察表明,弥散铜棒材纵向呈现出细长的纤维状结构特征,随棒材累计变形量的增加,纤维状组织变细、变长。棒材的力学性能和导电率结果表明,随着累计变形量的增大,弥散铜棒材的室温强度和硬度不断提高,延伸率和导电率则有所降低。在材料性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减少累计变形量可以有效避免因材料加工硬化导致塑性急剧降低,避免加工过程中出现中空、开裂等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是继镍钛基、铜基形状记忆合金之后的新型记忆合金。本文对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分类、记忆性能、记忆机制及应用进行了评述 ,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配氧系数对Al_2O_3/Cu粉末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低配氧系数下铝原子的逆向扩散十分明显,高配氧系数下铝原子的逆向扩散得到了有效控制。与配氧系数为0.6X和X相比,配氧系数为1.5X时制备的Al_2O_3/Cu粉末中铝元素分布最为均匀,平均显微硬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铜合金在舰船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造船用铜合金的开发和应用,包括螺旋桨用铜合金、冷凝管用铜合金、通海系统用铜合金等。展望了铜合金在未来舰船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铬青铜是一种高导电的材料。对铸件的熔炼、成型及热处理工艺的研究,满足了铸件的技术要求,解决了发电机组的国产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阻尼GZ50铜合金的应用背景,结合PWC-6型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设计制作了一套盐雾腐蚀疲劳试验用装置,同时改良了另外一台同类型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采用升降法,在盐雾腐蚀和空气环境下,分别在两台试验机上完成了两组不同试样尺寸的GZ50铜合金旋转弯曲疲劳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试验结果为GZ50铜合金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型阻尼橡胶圈的动态特性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础激振、共振质量法设计了专用的实验系统,对新型阻尼橡胶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测试,获得了阻尼橡胶刚度系数、阻尼系数以及损耗因子等特征参数值,并分析了特征参数与使用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内氧化法用雾化铜铝合金粉制备出了铝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5%、0.25%、0.35%的3种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研究了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弥散铜合金的晶粒细小,晶粒大小在0.2~1μm之间;内氧化工艺生成的细小氧化铝质点在晶粒内部呈弥散分布,其平均直径小于20 nm。0.35%Al含量的弥散强化铜合金抗拉强度为600 MPa,电导率为83%IACS,满足了CuCrZr电阻焊电极的要求,可以作为CuCrZr电阻焊电极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