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金属工艺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超高强度钢应力腐蚀断口的分形维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垂直剖面法测定了30CrMnSiNi2钢在去离子水中应力腐蚀开裂断口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在裂纹扩展过程中裂纹尖端塑性区保持很小的条件下,应力腐蚀开裂形成的断裂表面的分形维数与断面的有效表面能密度γ_p之间有正的变化关系。在本工作试验条件下,应力腐蚀开裂过程是使断裂表面增维的过程。文中分析了失稳扩展区断裂表面的分维比紧邻的亚稳扩展区表面的分维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氢致裂纹慢扩展区断裂表面的分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理论计算和Richardson作图两种测量谢宾斯基地毯分维的方法。用作图法测量了Fe-29%Ni-0.16%C合金冷至-125℃所得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显微组织的谢宾斯基分维。从作图法可知:(1)描述马氏体相变的谢宾斯基分维的物理意义是 ,分维值越大,残余奥氏体随马氏体尺寸减小而减少的比率越低;(2)由同一形态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显微组织是否有谢宾基分维,决定于残余奥氏体面积和马氏  相似文献   
4.
在一种Ni80Cr20Ti型镍基合金中,加入了不同量的混合稀土金属(0.0073~0.13%)。在700℃进行的蠕变(直到断裂)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对断裂寿命无显著的影响,但提高了断裂延伸率。断口观察指出,稀土元素使断裂类型由晶间型向穿晶型转变。这说明蠕变断裂延伸率的提高,与稀土元素改善了晶界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概述了理论计算和Richardson作图两种测量谢宾斯基地毯分维的方法。用作图法测量了Fe-29%Ni-0.16%C合金冷至-125℃所得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显微组织的谢宾斯基分维。从作图法可知:(1)描述马氏体相变的谢宾斯基分维的物理意义是,分维值越大,残余奥氏体随马氏体尺寸减小而减少的比率越低;(2)由同一形态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显微组织是否有谢宾斯基分维,决定于残余奥氏体面积和马氏体尺寸之间的关系是否满足 A(ε)=A_0ε ̄(2-D)式。  相似文献   
7.
用蚀坑法观察了 Zn 单晶解理裂纹前端位错。结果表明,裂纹前端位错密度分布具有 DFZ模型预言的特征,且裂纹尖端与第一个位错的距离 X_1(即 DFZ 值)以及范性区位错数 N 均与根据Majumdar 和 Burns 的 DFZ 理论推算数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裂纹前端发射位错和位错屏蔽裂纹前端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测量了经过随机打孔的有机玻璃板、钢板及铝板在渗流阈值附近的杨氏模量、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及断裂功。结果表明,杨氏模量、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均服从幂律。一般认为,渗流网络的弹性模量主要由扭转力决定,而我们的讨论表明,拉伸力和扭转力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弹性模量。实验确定的模量指数、屈服指数、断裂指数及分形维数都处于理论界定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热-机械处理中各种因素对双相钢中的残余奥氏体的影响,发现:双相区热处理前的冷加工使奥氏体成核密度提高,且使残余奥氏体分布均匀和含量增加;微观结构的观察表明,空冷过程中奥氏体颗粒在不断缩小,颗粒的尺寸效应和碳原子向奥氏体中偏聚均使奥氏体变得稳定。因此,恰当地控制冷加工量、冷却速度、加热温度和时间,可使双相钢含有数量和稳定度都合适的残余奥氏体。此外还发现,从双相区温度空冷所得马氏体必须经低温短时  相似文献   
10.
对含铁素体和球光体或马氏体的双相钢形变过程中的声发射(AE)研究表明:屈服区的 AE 总是在宏观范性形变开始处达到峰值,随后下降,L(u|¨)ders 带传播过程中的 AE 与 L(u|¨)ders 应变εL 相关,且单位εL 上发射的 AE 能量随εL 增加而减小;从双相区淬火,在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冷却速度区间,除屈服区有—AE 峰外,屈服后出现第二个声发射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