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4篇
综合类   20篇
矿业工程   3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64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东北板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型储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四川盆地东北部板东地区长兴组地层主要由含生物(屑)灰岩-生物(屑)灰岩、礁灰岩、泥-粉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构成,其中以细-中晶白云岩的储集性能最好。以礁顶部测井曲线变化特征为依据,认为该礁至少是由3个旋回叠加而成。成岩作用中对储层影响最大主要是胶结充填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经镜下观察认为胶结充填作用分3期,充填了大部分的原生孔隙;混合水云化作用使生物屑灰岩演变成具或不具生物(屑)残余结构的细—中晶白云岩;溶蚀作用形成的晶间溶孔、不规则溶孔、溶洞构成了生物礁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灯影组地层中的重大突破,为四川盆地在老地层中天然气的勘探展示了良好前景。它们具有层系多、分布广泛、构造单元复杂的特点,在同一油气系统的不同气藏之间常具有一定分布范围和内在联系,在区域上构成一个独立的油气区。影响和控制盆地内形成一个油气区的主要因素是岩相和构造演化条件。文中重点考虑了古今构造、沉积相、储层特征和气井的开发效应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川西南部资阳地区气藏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二叠纪栖霞期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川西北地区众多下二叠统野外剖面和钻井剖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该地区在早二叠世栖霞期兼具碳酸盐台地和碳酸盐缓坡沉积特征,称为均斜台地环境.综合研究认为,均斜台地边缘浅水高能型生物滩为储层发展演化的最有利相带,主要分布于栖二时的天井山-广元西北乡一带,厚度大、分布较广,也是区内最好的勘探相带;而深缓坡和盆地环境则较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与演化,主要分布于区内西北部的栖一时和栖二时.  相似文献   
4.
新滩位于长江西陵峡上段——兵书宝剑峡出口处,属湖北省秭归县,下距宜昌72公里.在葛洲坝工程的水库范围内。长期以来,两岸岩崩、滑坡时有发生,不但影响当地居民安全,而且崩滑物质入江恶化滩险,妨碍航运,是川江上最著名枯水滩险之一.在葛洲坝工程蓄水之前,这里枯水期江面宽200多米,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白云石的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多种技术分析,认为飞仙关组白云岩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两种成因类型.混合水白云石化形成的鲕粒白云岩主要沿台地边缘呈带状分布,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形成的膏质泥晶白云岩或膏质砂屑白云岩呈片状分布于泻湖环境中.进行了白云石化分区分带研究,为下步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资阳地区灯影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根据资阳地区灯影组聚心段岩心的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研究了区内层状白云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总结出这类储集层的储不在空间组合的演化及分布规律。认为:层状白云岩储集层以重结晶较强的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粉-,粉-细晶的残余砂屑白云岩,残作鲕粒白云岩为主;  相似文献   
7.
资阳灯影组二、三段微相组合对储层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阳灯影组二、三段储层的形成与岩石微相和微相组合密切相关。该段主要由12种岩石微相及5种微相组合叠加而成,其中浅色的微晶白云岩、亮晶砂屑白云岩、微亮晶鲕粒白云岩及部分藻叠层白云岩是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岩石微相,它们多分布于各微相组合的中上部。岩石微相及微相组合在垂向上的频繁叠加导致储层在纵向上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不大的特点;平面上,以资3、7井为中心的区块1和以资4井为中心的区块2是有利于储层形成的岩石微相及微相组合地区。  相似文献   
8.
根据川东高峰场地区飞仙关组钻井、物性及薄片资料,对其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控制储层发育的因素。研究表明,高峰场地区飞仙关组储集岩以鲕粒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储渗空问以次生成因的粒间溶孔和裂缝为主,物性较差,多属于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储层。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飞二段中,飞三段也有少量的分布;平面上,区内北部储层发育明显好于南部。其储层特征主要受到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网格计算是由广域分布、逻辑共享、动态变化的计算资源组成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其本质就是在动态变化的多个虚拟机构间共享资源和协同解决判断各种复杂的科学问题.描述了如何在暂态稳定紧急控制中应用网格技术,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网格技术的紧急控制策略.系统由3部分组成:中心Agent单元负责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实时记录发电机转子角度和功率,然后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离线的时域分析,并建立判断系统稳定的信息表;各个Server单元比较各个发电机的动能和暂态能量变化率,判断出受扰最严重的机组,并给出最佳的控制策略;而客户端Clients则决定采取何种控制方式来进行控制.采用该方法对IEEE39节点电力系统进行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期构造挤压及推覆作用下规模性高温、深部富镁卤水沿基底断裂/伴生裂缝等渗滤通道对早期灰岩/白云岩幕式改造的结果。富镁热液作用时间主要为中—晚三叠世,其次为燕山运动中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热液改造导致了硅质及方解石充填。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受断层、热液性质、流动路径及围岩岩性等因素复合控制,作用效果以物性“平均化”为主,热液对早期厚层块状颗粒灰岩/白云岩以热液白云石化/热液重结晶作用、破碎角砾化及缝洞充填等改造作用为主;对早期薄—中层泥粒灰岩以压裂、顺层白云石化、溶蚀及伴生矿物充填等产生的溶蚀-充填复合改造为主。热液作用下的破裂缝及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与网状裂缝的有效连通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典型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发育于断裂附近1 km范围内,厚30~60 m,部分孔/洞-缝连通体系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具备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