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6篇
轻工业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海藻酸钠(SA)和氧化改性木薯淀粉(OS)为成膜基材,添加增塑剂甘油和改性剂硬脂酸;采用流延法制备一种新型复合膜。探究氧化淀粉氧化度、淀粉与海藻酸钠比例、甘油含量和硬脂酸添加量对复合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吸光性和水蒸汽透过率的影响,以复合膜综合性能评分为响应值,淀粉与海藻酸钠比例、甘油含量、硬脂酸添加量为自变量,利用响应面法对配方进行优化,并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氧化淀粉∶海藻酸钠为6︰4、甘油添加量23%、硬脂酸添加量1.8%,复合膜性能指标综合分为74.0,此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8.319±1.058)MPa,断裂伸长率为(67.063±4.891)%,吸光度为(1.333±0.026),水蒸气透过系数为(0.375±0.020)g·mm/(m~2·h·kg)。  相似文献   
2.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用β-环糊精包埋丁香精油制备微胶囊抗菌剂,添加到大豆分离蛋白中制备抗菌性薄膜,测试添加不同量丁香精油微胶囊对制备抗菌膜机械性能和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的微胶囊包埋率为(67.42±3.82)%,具有缓释效果,添加较多量微胶囊抗菌剂的薄膜机械性能变差,但是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按萃取溶剂的极性不同对梨多酚进行萃取分离,得到不同极性梨多酚萃取物。通过比较抗氧化值的大小,评价不同极性梨多酚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第15天时加入水层梨多酚的大豆油样品,过氧化值为9.43mmol/kg,抑制率为41.86%;加入正丁醇层梨多酚过氧化值为10.19mmol/kg,抑制率为37.17%;加入乙酸乙酯层梨多酚过氧化值为11.03mmol/kg,抑制率为34.99%。可以得出不同极性梨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及清除自由基能力差异显著,水层梨多酚活性最强,正丁醇层梨多酚次之,乙酸乙酯层梨多酚活性最弱,即梨多酚的抗氧化性能随着浸提溶剂极性的增强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广泛开设工程类公选课的趋势,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发酵工程课程为例,阐述了发酵工程作为工程类公选课的背景及意义,开设工程类公选课应具有的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企业实践基地等软硬件条件,课程开设的教学实施模式及开设本课程取得的效果等实践探索,以上教学实践经验可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利用重组色氨酸合成酶催化合成L-5-羟基色氨酸,采用单因素以及响应面分析方法考察了p H、反应温度、底物浓度和底物摩尔比对L-5-羟基色氨酸合成的影响。最佳转化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2℃,p H=8.6,5-羟基吲哚与工业角蛋白水解氨基酸液中L-丝氨酸的适宜底物摩尔比为1.1∶1,底物工业角蛋白水解氨基酸液中L-丝氨酸最适合浓度为180 mmol/L,反应平衡时间为18 h,工业角蛋白水解氨基酸液中L-丝氨酸摩尔转化率达到86.5%。  相似文献   
7.
科教融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味觉传感新技术是食品品质快速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味觉传感新技术研究为例,阐述科研丰富了食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了本科生创新教育,为培养高素质食品专业本科生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产学研联动模式下改革食品类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按工程问题优化整合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探究合作增强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效果,拓展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加强学生微生物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设云端开放式MOOC课程教育平台,提高食品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建立微生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微生物学教学水平,促进微生物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密码子优化设计构建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工程菌,单因素以及响应面法研究色氨酸合成酶基因工程菌制备S-甲基-L-半胱氨酸。结果表明,温度39℃、pH 8.5、L-丝氨酸浓度360mmol/L,反应平衡时间20 h,S-甲基-L-半胱氨酸的质量浓度为40.49 g/L。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酶法制备L-色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酶法制备L-色氨酸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流动相分配比V(磷酸二氢钾溶液)∶V(甲醇)=30∶70,流量1 m L/min,C_(18)柱分离,柱温38℃,检测波长265 nm时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L-色氨酸的最佳参数。回收率在92.00%~110.00%,外加丝氨酸没有干扰发酵液中L-色氨酸含量测定。此方法用于样品中的L-色氨酸的测定,分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