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钼掺杂五氧化二钒纳米带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以金属Mo粉为钼源、V2O5为钒源和以MoO3为钼源、NH4VO3为钒源,通过低温水热法合成了不同形貌的钼掺杂V2O5纳米结构。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产物均为正交V2O5纳米带,且纳米带的尺寸均匀,宽度100~400 nm,厚度10~40 nm,长度可达到几十微米。研究还发现它们的掺杂量是不同的,分别为3%和2.1%。  相似文献   
2.
纳米卡拉胶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Span 80作表面活性剂 ,正丁醇作助表面活性剂制得反相微乳液。将天然海洋高分子κ-卡拉胶进行酸水解使其分子量降低 ,通过反相乳液法对水解后的κ-卡拉胶进行分散并用甲醛和戊二醛进行交联 ,制备卡拉胶微球 ,利用 TEM、IR研究了卡拉胶微球的粒度和分子结构变化。 TEM显示 :低分子量的卡拉胶能够得到纳米级的卡拉胶微球 ,粒径约为 40 nm,添加正丁醇有助于卡拉胶的分散。 IR光谱证明了甲醛和戊二醛在卡拉胶微球内部发生了羟醛缩合反应 ,产生了交联  相似文献   
3.
к-卡拉胶有着良好的药理和生理活性 ,但是由于分子量大 ,溶解性差使它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研究了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利用 H2 O2 对卡拉胶进行降解来制备低分子量的卡拉胶时 H2 O2 浓度、卡拉胶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发现提高 H2 O2浓度、降低卡拉胶浓度、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卡拉胶分子量的降低。通过粘度法测量了卡拉胶的平均分子量在 1 0 0 0~ 1 0 0 0 0 ,并发现它的溶解性大大提高了。利用 IR和13 C-NMR研究了降解前后卡拉胶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4.
热固性树脂补强NBR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林忠  李桂村 《橡胶工业》2008,55(9):538-540
研究环氧树脂(EP)、酚醛树脂(PF)和不饱和树脂(UP)对NBR胶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炭黑NBR胶料中,EP的补强效果最佳,UP最差;在白炭黑补强NBR胶料中,PF和UP用量在12~20份之问补强效果较好,胶料的抗撕裂性能提高最明显.SEM显示,复合材料内部形成了局部互穿网络结构,树脂相直径约为200 nm.  相似文献   
5.
纳米TiO_2光触媒及其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纳米 Ti O2 的结构特征及纳米 Ti O2 复合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考察了含纳米 Ti O2 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抗紫外、抗老化、抗菌及抗恶劣环境的性能。试验数据表明 ,纳米 Ti O2 光触媒对于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对于塑料有明显增韧作用 ,而对于强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和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特性,成为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理想载体,如纳米复合材料分散的基体.提出了一种以石墨,苯胺,四氯化锡为原料制备石墨烯/二氧化锡/聚苯胺的新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锡纳米粒子原位吸附在石墨烯的表面,有效地避免了石墨烯片的堆叠,聚苯胺加入后可大大提高二氧化锡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7.
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和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特性,成为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理想载体,如纳米复合材料分散的基体.提出了一种以石墨,苯胺,四氯化锡为原料制备石墨烯/二氧化锡/聚苯胺的新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锡纳米粒子原位吸附在石墨烯的表面,有效地避免了石墨烯片的堆叠,聚苯胺加入后可大大提高二氧化锡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的球形Ni_(0.6)Co_(0.2)Mn_(0.2)(OH)_2前驱体与LiOH·H_2O均匀混合,经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层状结构球形LiNi_(0.6)Co_(0.2)Mn_(0.2)O_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形成时间的球形前驱体形貌观察,结果表明:Ni_(0.6)Co_(0.2)Mn_(0.2)(OH)_2前驱体是由无数微小的纳米片由内而外竖向聚集而形成的二次颗粒,其形成经历了由疏松逐渐变致密的过程。经过高温锂化之后,一次结构由纳米层片转变为纳米颗粒,球状二次颗粒形貌未发生明显改变。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与普通溶胶凝胶法的LiNi_(0.6)Co_(0.2)Mn_(0.2)O_2样品相比,球形LiNi_(0.6)Co_(0.2)Mn_(0.2)O_2具有更加完整的层状结构。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球形LiNi_(0.6)Co_(0.2)Mn_(0.2)O_2具有更高的比容量、更好的循环稳定性、更好的倍率性能。球形LiNi_(0.6)Co_(0.2)Mn_(0.2)O_2在0.2C(1C=160mA·g~(-1))时的放电容量达到186.2mA·h·g~(-1),0.5C时达到158.9mA·h·g~(-1),1C时达到129.0mA·h·g~(-1),100次循环后仍然可以保留88.9%的容量。  相似文献   
9.
李桂村  张志焜 《功能材料》2004,35(Z1):2786-2788
采用模板法制备了可控制球壳厚度的亚微米二氧化钛空心微球.首先利用钛酸四丁酯乙醇溶液和聚苯乙烯粒子制备了二氧化钛/聚苯乙烯复合粒子,在空气中经500℃煅烧除去苯乙烯模板后得到锐钛矿二氧化钛空心微球.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二氧化钛/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煅烧后体积发生了急剧的收缩,形成具有空心结构二氧化钛微球.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空心微球的二氧化钛球壳为锐钛矿.实验发现当钛酸四丁酯与乙醇的体积比从120提高到110时,二氧化钛空心微球的球壳厚度从20~25 nm增加到45~50nm;以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粒子作模板,可以得到不同内孔直径的二氧化钛空心微球,其内孔直径比聚苯乙烯模板直径小15%~20%.  相似文献   
10.
采用控制结晶法制备的球形MnCO3前驱体与Li2CO3在高温煅烧条件下进行固相反应合成了高能量密度尖晶石型LiMn2O4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反应时间形成的球形MnCO3产物观察表明,球形MnCO3前驱体是由许多小粒子通过静电作用力组装而成的球形微米二次粒子,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成核-聚结的过程。球形MnCO3前驱体经高温锂化后可以直接获得高振实密度的LiMn2O4微球(1.8g·cm-3),煅烧前后形貌未发生明显改变。LiMn2O4微球在常温和高温(55℃)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在0.5C(1C=148mA·g-1)倍率时,常温下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7.3和116.0mAh·g-1,充放电能量密度分别为480.8和462.0 Wh·kg-1,50次循环后的放电能量密度保持率为98.8%;高温下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9.6和115.6mAh·g-1,充放电能量密度分别为487.6和462.9 Wh·kg-1,50次循环后的放电能量密度保持率仍达到9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