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渤海湾石臼坨地区A油田沙一、沙二段油藏是近年来少见的海上复杂岩性、高产厚层油藏,其储层普遍发育灰质砂岩、鲕粒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等6类岩性。针对该油田储层岩性复杂、中-深层储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评价井井距大、扇三洲储层表征难度大、储层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等难点,应用元素俘获谱(ECS)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采用井-震联合技术路线,建立了厚层复杂岩性油藏的储层精细表征“四步法”技术体系,即:基于岩石相的储层分类评价技术、基于古地貌分析的沉积模式研究技术、精细等时沉积地层格架的构建方法和基于相控约束的储层预测方法。基于该技术体系,将沙一、沙二段储层纵向精细化为5期砂体,并识别出每期砂体的平面分布,同时预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空间展布。据此优化了钻探部署,从降低开发风险、提高投资效益考虑,有针对性地暂缓砂体尖灭位置附近的9口开发井钻探,并优选Ⅰ类储层Ⅰ-2砂层作为优先开发储层。该技术体系可为类似油田的可动用储量分析、层系划分及井网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油藏内部普遍存在阻碍或影响流体渗流的不连续界限,由于尺度小且难识别,不连续界限的等效表征是地质建模的主要技术手段。选取海上新近系河流相复合砂体,对其内部发育的接触型、切叠型、堆叠型3种不连续界限开展了等效表征方法研究。设计了机理模型和数值模拟基础方案,分别从连通网格数量、渗透率变化、传导率变化等3个方面开展了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不连续界限等效表征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连通网格数量的等效表征方法较适合于接触型界限,基于模型渗透率的方法较适合于切叠型界限,基于网格面传导能力的方法更适合于堆叠型界限。心滩坝的等效表征实验及海上油田复合砂体表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实现储层不连续界限的精细表征。  相似文献   
3.
河流相储层内部夹杂着诸多影响地层渗流的不连续界限,研究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优化布井策略,对此类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复合砂体构型理论成果,建立了不同级别不连续界限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在大井距开发条件下,不连续界限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河流相储集层不连续界限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图版;根据不连续界限两侧砂体叠置关系,将河流相不连续界限归纳为3种接触模式,基于界限规模和连通能力认识,结合界限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提出了水平井穿不连续界限的布井策略。选取渤海某河流相油田进行了成果应用,根据示踪剂产出分析结果和新钻调整井生产效果认为,本文研究具有较好地适用性,对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井位部署和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及其生产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海油提出并形成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系统介绍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提出的背景、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表征方法和实践应用,探讨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的意义。运用探地雷达证实了常见的构型单元往往是点坝复合体,当达到地震可分辨尺度时,一般对应于单一河道带或复合河道带,相当于小层或砂层组级别,这个级次的砂体定义为“复合砂体”,在油田开发中作为一个独立开发单元。复合砂体是由于河谷盆地构造变化从而造成可容空间和物源供给之间突变而引起的,地貌学上的阶地地貌证明了沉积作用和复合砂体构型样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复合砂体构型界面、构型单元、构型模式、规模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明确了构型界面的现代沉积地貌标志。如何进行精细复合砂体构型表征关系到能否正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量化开发指标,进而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加密调整井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青龙煤矿116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青龙煤矿开采条件下的地表岩移参数和地表移动特征,证明11602工作面开采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初步掌握了部分地表移动特征,可为同类条件开采所借鉴,为矿区"三下"采煤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上油田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强,构型表征是油藏精细描述的核心。基于前人研究,采用"将今论古"思路,针对海拉尔河、潮白河现代曲流河开展地质雷达探测,通过原型建模探讨了河流相储层构型级次特征,取得了以下认识:(1)由于沉积动力和主控因素的转变,河流相储层结构的建造过程以6级界面为过渡点,整体上,自低级次到高级次体现出由横向转为纵向的沉积趋势,6、7级构型界面是体系中的关键构型界面;(2)受古河谷地貌影响,河流沉积体内部表现出纵向多期叠置特征,是多期河谷阶地的体现,不同期次之间可发育相对连续稳定的层序界面;(3)单点坝多以残存体保存,由多个具有成因联系的残存单点坝组成的复合点坝体,横向一般以废弃河道为界,具有形成独立沉积体的条件,是曲流河砂体构型解剖中的重要构型单元。  相似文献   
7.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大井距、稀井网的特点,以往陆上油田"井-震结合、以井为主"的精细储层研究思路已不适用。提出了河流相储层复合砂体的概念,即复合砂体为某一段地质时间内由若干具有空间成因联系的亚单元组成的砂体组合;复合砂体具有级次性,每一级次复合砂体均是由次一级次的砂体及隔夹层共同组合而成;各级次复合砂体构型单元之间由界面所限定。探索了复合砂体构型表征基本方法及思路,提出了"轴变定界、样式定型、井点定面"的构型表征原则,确定了基于地震敏感属性表征复杂叠置河道带的三步法。以渤海Q油田为例,将本文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剩余油预测和注采连通性分析中,实现了较好的挖潜效果,说明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中面临的矛盾,从而支撑海上油田的高效开发需求。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储层细分对比、开发层系划分、开发井位部署和井型选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储层不连续界限是指由于沉积作用、成岩改造及构造运动等因素,在储层中形成的岩性尖灭、砂体叠置、物性变化及小断层等对流体流动产生影响的各类界限统称,它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河道砂体的叠置程度,建立了考虑“厚度、高程、叠置范围”的河流相储层结构“三参数”概念模型及6类储层结构类型敏感属性图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尖灭型、接触型、切叠型和叠加型”4类储层不连续界限地震响应特征。其中,尖灭型界限,地震响应表现为砂、泥岩的岩性变化特征,界限为岩性尖灭线,储层基本不连通;接触型界限,地震响应表现为砂岩厚度的变化特征,界限为“强—弱—强”的振幅类属性变化特征,储层具有一定的连通性但相对较差;切叠型和叠加型储层界限,地震响应表现为两期砂体叠置厚度与高程差的变化,由振幅类与波形类属性表征,在无明显夹层的情况下,储层连通性较好。储层不连续界限地震响应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时间采样率越小、主频越高、道间距越小,地震响应特征越明显。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储层结构平面分区的不连续界限预测方法,通过砂、泥岩相的识别,可以实现尖灭型界限的提取;通过砂岩岩相内地震属性的梯度变化求取不连续界限,基于界限及两侧的属性“强—弱—强”的相对关系,可以实现接触型和切叠型界限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双重介质油藏储层建模方法是表征潜山裂缝型储层的主要方法,影响建模质量的因素较多,需深入研究。以渤海湾变质岩潜山A油田为例,阐述了储层建模及质控方法。综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储集空间、介质物性及渗流差异,判断储层内是否存在多重介质,这是双重介质建模方法应用的前提;分析风化作用、断裂活动对基质的改造作用,提出将基质系统细分为共同改造型、断裂改造型、未改造型,分类相模拟建立基质模型,有利于改善基质系统建模质量;考虑研究资料及其描述尺度开展裂缝分组,对不同尺度裂缝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建模方法,共同构建裂缝网络模型;统计裂缝密度属性与裂缝形状因子σ的关系,对模型进行质控,若存在一致性说明模型质量较好。本文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同类型潜山油藏,有利于改善双重介质油藏储层的建模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前人扇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成果,以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为例,探讨扇三角洲单期扇体的构型解剖方法及扇体组合样式。扇三角洲单期扇体的构型解剖需完成点、线、面3个层次的研究。首先,单井分析构建单期扇体与高分辨率层序构型单元的对应关系,厘定纵向研究尺度;然后,扇体连井对比搭建合适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识别沉积旋回的横向变化刻画扇体主体和扇体侧缘部位;最后,通过地震属性手段刻画扇体的具体边界位置。通过对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扇三角洲沉积进行单期扇体精细解剖,总结单期扇体的3类组合样式,即孤立扇型、叠置扇型、接触扇型。其中,孤立扇型组合可进一步划分为同供给水道型、异供给水道型两种亚类;叠置扇型组合根据叠置方向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垂向叠置扇、侧向叠置扇两种亚类;接触扇型组合根据扇体的级次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次接触扇、同级接触扇两种亚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