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6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稻壳活性炭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业废弃物稻壳为原材料制备活性炭,并对其吸附水中Cr(Ⅵ)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法探索溶液pH值、稻壳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壳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在120 min到达平衡;pH对吸附率影响较大,当pH为2,温度为30℃时,对Cr(Ⅵ)的吸附率可达96%以上.动力学数据分析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来描述,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发展与改革,传统教育"实有"模式下的定向教育必然向"互联网"模式下的泛在教育进行过渡和转换。从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依靠着互联网创新性、开放性、实时性、共享性,开展符合岗位需要的实践形式。我们可将"互联网+"思维植入实践教学实验中各个环节。这些新思路的实践将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废水中COD的处理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找到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且效果好的处理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利用天然藻类中绿藻、硅藻处理不同类型废水,以COD作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绿藻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最高。同时探讨了不同初始浓度的COD、不同种类废水中COD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4.
天然藻类对硝基苯富集与释放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硝基苯(Nitrobenzene,NB)在水生生物(藻类)体内的生物富集与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为硝基苯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松花江水中天然藻类,经过无机盐培养液富集培养后,转入硝基苯浓度8.3±1.0 mg/L的培养液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藻类对硝基苯的富集与释放速率均很快.  相似文献   
5.
寒地黑土有“黑色黄金”之称,土质肥沃,研究其质量对农业土壤生态系统极为重要。本文选取温室大棚寒地黑土进行研究,对土壤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指数、综合污染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因素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研究发现,土壤为粉砂质壤土;呈酸性;有机质含量符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三级土壤的标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符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一级土壤的标准。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等级较低。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课程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有机融合,以生态文明教育为目的,改变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从多维度进行思政要素的融入,结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实现传道与授业并举,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果。  相似文献   
7.
黑臭水体在我国水环境中非常普遍,且呈增多态势。黑臭水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周围居民的健康。因此,黑臭水体的治理刻不容缓。以龙潭川为调查对象,检测了水体及底泥中重金属、COD、氨氮等主要指标,重点分析其黑臭水体的成因和机理,并根据龙潭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川内环保清淤,沿川雨、污水管线重新规划,水生植物修复川内黑臭水体,建设川内水生态、长效修复工程,建设河道补水工程,建设沿川两岸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等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强,覆盖面广。本文从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两个实习环节着手,在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实践检验,总结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藻类处理系统作为一项新的污水处理技术,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既具有环保意义,又具有节约能源的意义.实验研究了松花江中的天然藻类经过培养后,对不同废水、不同浓度TOC的去除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绿藻、硅藻单独处理不同废水中TOC均有一定的去除效率,而对于生活污水出去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总结对环境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创新理念。随着在实践教学上的不断应用与改进,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为实现培养综合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