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4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添加剂MgO和La_2O_3对甲烷化镍催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采用XRD相定量法测定了NiO和MgO在Al_2O_3表面的单层分散容量,并研究甲烷化催化剂中添加剂MgO和La_2O_3对NiO分散容量的影响。用H_2还原法研究Ai_2O_3表面上的NiO的还原性能,以及添加剂对NiO还原性能和还原后Ni晶粒大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层分散的NiO要比晶相NiO难还原。适量的MgO和La_2O_3能增加NiO在Al_2O_3上的单层分散容量,并使还原得到的Ni晶粒变小。但MgO的加入量过高会降低NiO的还原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MoO_3-NiO-P_2O_5/γ-Al_2O_3体系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表面酸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MoO_3、P_2O_5分别负载到γ-Al_2O_3上时,表面酸性提高;把P_2O_5加入到MoO_3/γ-Al_2O_3或MoO_3-NiO/γ-Al_2O_3中,表面酸性都有所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与引入P_2O_5的方式无关.澄清了有关文献中一些不确切的提法.提出在一定的组成条件下,表面上可能形成与杂多酸中类似的Mo-O-P键合,以及MoO_3-NiO-P_2O_5/γ-Al_2O_3催化剂优越的脱碱氮特性可能与p_2O_5对催化剂表面酸性的这种调节作用有一定关系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感光颗粒内碘离子的分布与乳化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双注法高感乳剂乳化过程中,碘离子的引入时刻对于乳剂颗粒内碘离子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说来,碘离子引入得愈早,则其出现在颗粒表面的可能性愈小;引入得愈晚,其位置愈靠近颗粒的表面。但是,早期引入碘离子同时,还有另一种效应,即倾向于使碘离子在体系中均匀分布,从而使其出现在颗粒表面的概率增大。有若干事实说明,这种“均化”效果可能是早期形成的碘化银或碘溴化银晶体在乳化过程中进行重结晶而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颗粒表面上均发现一层极薄的富碘层,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碘离子在颗粒表面的富集可减少碘溴化银晶格的畸变。  相似文献   
4.
5.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组 NiO/γ-Al_2O_3样品,经550℃焙烧24小时,由 UV 漫反射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当镍含量低于它在γ-Al_2O_3表面上的分散阈值(0.09g NiO/100m~2)时,镍处在氧的四面体和八面体两种配位中,以“表面镍尖晶石”的形式存在,当镍的含量超过此阈值时,同时出现 NiO 的特征谱带,以这些镍含量不同的 NiO/γ-Al_2O_3样品再浸渍上钼,制备了几组含镍一定量而 MoO_3载量不同的样品(450℃,24小时),应用 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 UV 漫反射光谱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 MoO_3-NiO/γ-Al_2O_3体系中,助催化剂 NiO会提高 MoO_3在γ-Al_2O_3表面的分散量,单层上处在八面体配位的镍或剩余的晶相 NiO 都能与 MoO_3相互作用,并有助于 MoO_3在γ-Al_2O_3表面分散,MoO_3在γ-Al_2O_3表面的最大分散量随 NiO 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当MoO_3含量低于单层分散容量时,MoO_3/γ-Al_2O_3喇曼谱图上两个最突出的峰是~950cm~(-1)的宽峰和876cm~(-1)的较尖锐峰。前者代表“二维聚铝酸”(其中的铝主要是八面体配位的),是加氢脱硫(HDS)等活性中心的前身;后者代表孤立的、四面体配位的钿物种,在加氢脱硫反应中没有活性。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浸渍液的pH值、焙烧温度、时间、MoO_3总含量等因素对MoO_3/γ-Al_2O_3中两种钼物种相对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在制备过程中减少这种四面体配位钼物种相对含量的方法。指出添加ZnO,使γ-Al_2O_3变成缺锌铝酸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此种非活性钼物种的生成,从而达到提高催化剂活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有祺 《化学世界》2002,43(10):507-510
将结合化学与物理学和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来总结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近代化学发轫于1 8和 1 9世纪之交提出的元素和原子学说。 1 9世纪是为化学学科积累有关物质转化实践的丰富经验以及不断提高对物质组成问题认识的时代。同时 ,作为化学发展理论基础的原子 -分子论也得以奠立物理学学科曾经历了这样两个发展时期 :(一 )从质点运动和波动这两极来反复研究热、光、声、电、磁等效应的经典物理 ;(二 )从 1 9世纪末起揭示了原子内部结构及波 -粒二象性的近代物理。在经典物理时期 ,化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之间曾有过一种约定俗成的分工。其要点是化学要追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而物理在研究中则需回避物质组成的变化。双方居然取得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效果。在 2 0世纪中化学和物理仍有分工 ,但交流和渗透就越来越多了。生物学在 1 9世纪后半期中接连出现了进化论、细胞学说和遗传定律三大突破性发现。并迎来了生物化学勃起的契机。在谈到化学的使命和传统时 ,提出了有关化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如何在自然科学中定位的看法。在 2 0世纪后半期 ,蛋白质和核酸的高级结构研究陆续取得突破 ,使人们对生命过程以及生物大分子功能的认识开始从知其然向其知其所以然发展。生物学就是这样进入分子水平的 ,其中DNA双?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低能离子散射谱(ISS)研究MoO_3/γ-Al_2O_3催化剂的表面结构。ISS的I_(Mo)/I_(Al)与时间的关系即深度剖析曲线表明,MoO_3在γ-Al_2O_3上呈单层分散状态。样品顶层的MoO_3浓度与MoO_3总含量的关系表明,单层分散含量为MoO_3在γ-Al_2O_3上的几何单层量。焙烧温度增高时,~4He~+对顶层MoO_3的溅射速度显著变缓,说明通过焙烧,表面Mo—O—Al键有所强化,即活性组份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的方法测定了九种L_4EuQH型β-二酮铕配合物的荧光寿命(其中Q表示胺的衍生物)。结果表明,对相同Q的配合物的6130(?),5910(?)和5797(?)三个荧光峰所测得的寿命均相同。不同的Q可能通过氢键作用对配合物的荧光寿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氧氯化催化剂对反应原料气氯化氢、乙烯和氧气的吸附性能依次减弱,对氯化氢的吸附最强烈,在实验条件下对氧则未发现有吸附。催化剂对氯化氧的吸附量与其CuCl_2含量密切相关,CuCl_2含量增加,氯化氢吸附量减少,表明氯化氢的吸附位置可能在催化剂的无CuCl_2覆盖的γ-氧化铝表面。催化剂的乙烯吸附量强烈地依赖于它的氯化锕含量、干燥程度等。实验结果表明,乙烯的吸附位置可能是催化剂表面的一些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如四配位的铜离子。实验结果和络合-还原-氧化机理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